hayami's blog|日常人间观察


Гео и язык канала: Китай, Китайский
Категория: не указана


一个满足日常好奇心的私人博客。关心科技/人文/艺术/城市公共空间/女性和性别议题/劳工权益/个体叙事/新闻媒体/电影/纪录片/音乐/书/星星
个人网站:https://hayami.typlog.io/
公众号: Hayami
Instagram/Twitter:@hayami_kiraa
微博/b站/小红书/即刻:@早见hayami
讨论组:https://t.me/+WT_fCompIebZup2N

Связанные каналы  |  Похожие каналы

Гео и язык канала
Китай, Китайский
Категория
не указана
Статистика
Фильтр публикаций


在柏林安顿下来了,吃到了惊为天人的中餐。平常中餐馆的茄子做法都是红烧或鱼香,最大的问题就是油。结果老板用锅包肉的方法做了茄子,完美解腻、脆软嫩滑。凉菜做得也一口惊艳,还有自己腌制酸菜做的豆腐汤,冬日咕噜噜喝下去能治愈一切!

我惊讶于这个餐厅怎么这么会做菜。它不是一个菜系,说是私房菜,里面包含鲁菜、江浙菜、内蒙菜、陕西菜,各种各种。才知道厨师就是来自于世界各地,有的厨师签证到期不想拿永居了,就回国了,但抚慰了无数人的食谱就这样留下来,继续用味觉滋养着每一位异乡人。

这位98年就来柏林留学的老板,在聊到自家餐厅时总带着无比自豪的语气,他说我们中国人呀,Essen ist gut, alles ist gut(吃得好,一切都好)。

中餐馆的电视上放着李子柒,储存室放着中国运来的花椒,锅里炖炖冒着热气,德语和中文在袅袅烟雾里混杂着。在场的七八个朋友都是来德国七八年的,讨论着永居和入籍,没有人想着回去。高中就来待了最久的那个女生说,柏林是最好的!

柏林拥有一切,茄子,中餐馆,小酒,无尽的自由。最后就是,在上海时住的房子窗外有好多大树(最后三张),柏林也有小树了!😆

https://mp.weixin.qq.com/s/pmEKbPWePXOpIKiTbEm53A


在墙内发表有种做艺术行为的感觉

https://mp.weixin.qq.com/s/vqje4z28cEbrsVLo9SpdVQ


落地柏林第一天。

来到理想之地的感觉,其实没有想象中这么兴奋和激动。走在 Spree 河边,冬日萧索,内心只有一种很平静很心安的感觉。圣诞节的柏林很安静,偶然散步到东德博物馆,才知道 larri 之前写的那个幽灵是什么——「从“自由”“平等”“博爱”中,柏林只选择了自由: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极端右派加极端左派,这个城市的上空正游荡着一个幽灵,幽灵的名字叫作“任何人都tmd不要管tmd的任何人”。」

图片

好像是上天冥冥之中的指引 —— 再没有一个博物馆,更适合经历了2022年上海4月和12月的人润德,要去的第一站了。这是二战后德国的占领与分区历史,也是东德(包括柏林人)失去自由的开始。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国家分裂、社会主义、秘密警察、言论审查、高度集权,东德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逃离政治压迫的苏联、去自由民主的西边。原来历史就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演同一种剧情。

图片:东德秘密警察的审讯室,在这个空间我差点 ptsd 发作

The freedom of dissent
异议的自由

一张照片上写着这样一个标题,简介「罗莎·卢森堡是东德统一社会党(SED)宣传中使用的最美丽的偶像,但也是最难以驾驭的一个。这位来自俄属波兰的犹太女性在1914年拒绝支持战争,这导致她与德国社会民主党(SPD)领导层发生冲突。随后,她与卡尔·李卜克内西共同创立了德国共产党(KPD),时间是1918年到1919年之交。两周后,她被志愿军士兵杀害。

她关于十月革命的写作中一句核心声明是:“自由永远是持不同意见者的自由。”这对统一社会党的意识形态家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在他们看来,持不同意见者应该被关进监狱。因此,当1988年1月17日反对派成员在横幅上写下卢森堡的这句话时,国家政权以逮捕作为回应。」

图片

我想起法兰克福骄傲游行上,有人举着中文牌子说「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下面是写有 mla 歌曲的彩虹牌子,

「祈求风和雨,
吹我到理想的远处,
故土没法跟随我意愿。」
—— 《你叫我译一首德国歌词》

图片

在一面墙上,画着涂鸦 Die DDR hat‘s nie Gegeben, 直译是“东德从未存在过”。今年也正好是柏林墙倒塌的35年周年,我后来去查了这句标语,发现柏林上个月举办了很多纪念活动。

「东德解体三十多年后,还剩下什么值得被铭记?哪些记忆应被保留?东德留下了哪些问题?哪些故事被讲述,哪些陈旧的刻板印象需要被打破?哪些声音需要被听见,哪些需要被重新发现,哪些可能被遗忘?这些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图片

新一代的东德人也像之前的几代人一样,努力思考如何记住东德,以及“东德人”身份意味着什么。因此,“东德”这个话题远未被讲述完毕。

我好羡慕柏林人,他们生活在如此厚重的历史之下,但去谈论历史和拥抱自由的姿态又如此轻盈。就像昨天我在公众号后台收到了一条消息,一位8月份从上海润到柏林的读者说自己永远对柏林的一切充满好奇,发现每个人的意见原来可以如此自由地表达出来,终于有一种和这个世界接轨同步的感觉。ta特别谢谢过去一年多坚持努力没有放弃的自己,「终于拿到了通往自由世界的钥匙。」

这一天正好是圣诞节。我走在街上散步,想道自由是什么呢,自由是空气。当你拥有的时候你毫无知觉、理所应当,只有失去了才发现一切的一切的一切是如此窒息。

「自由太昂贵了。」

正在这么想的时候,手机上突然收到了一则短信,是 10086 外交部提醒中国公民谨防网络诈骗的信息,还附上了各大大使馆的电话。我太厌烦这一切了,好像我生活在那里就无法逃脱被家长式管理当一个巨婴的宿命 —— 提醒个屁!关你屁事!tmd不要管我!受够了!

还好如今我已去往新世界,柏林墙倒塌了。

2024.12.26
hayami于柏林

————

ps:电报对图片的支持太差了,配图放 ig 了

https://www.instagram.com/p/DECNd0htSlK/?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igsh=MzRlODBiNWFlZA==


选择独身,并且一直独身到41岁,会活成怎样?

今年夏天,一篇题目叫《我不再和男人谈恋爱,并且每天都为此感到庆幸》的日记在豆瓣上爆火。作者大王以第一视角描述了自己多年约会恋爱的经历。她在英国求学,后来去新加坡工作,现在在日本生活。和各种国家、年龄、工作的男生后,她「发自内心地不再能体会异性恋关系的乐趣了」,并且和 dating 市场上摸爬滚打的女性朋友拥有了一个共同感受:

“why do we do this to ourselves ?”

年轻女性对异性恋的失望有目共睹,但更成熟一些的女性其实已经不太在公共话语里谈论自己的经历了。作为一个41岁独身女性,「如果把这些年的约会、恋爱、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写出来,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意义。」

「鱼生皆假期」圣诞特辑超超超超超 special!!一定要听,我在飞机上呕心沥血剪出来的,到柏林后都没来得及洗澡画了三个小时插画封面😭。

Apple podcast:https://podcasts.apple.com/cn/podcast/%E9%B1%BC%E7%94%9F%E7%9A%86%E5%81%87%E6%9C%9F/id1555909745?i=1000681651052

Spotify: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veRIvsFclws8EGbcjwUpP?si=a610593ff62e425f

小宇宙: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76bed39ec69cf5c56ef65ce




时隔五年回到北京,依旧是首都机场航站楼。想起以前认认真真地和这座城市做告别,煞有其事地写下《北京的70个瞬间》,作者简介是“今でも北京が好き”(事到如今还是很喜欢北京)。好年轻啊,那时的自己真的好年轻。七十个瞬间里,有双榆树上的紫藤罗,有踩着花瓣去上班的春天,有在西二旗通勤路上捡到的山楂果,有出差回来抬头看到夜空里明亮闪烁的冬季大三角,有参加世界滑板日时少女与热血的夏天……那个时候互联网还不流行骂北京,我一遍遍说我真的好喜欢北京,北京太好了。

是不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待在哪儿都快乐,连忧伤都如此轻盈可爱。我简直被那样的明亮刺痛了双眼。

如果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界限消失的时刻,就是你从小到大笃定的、相信的一切顷刻间化为乌有、突然哪哪不对劲、一种因为这里不是家突然长大的时刻,那对我来说就是2019年(不是2022)。

平安夜,已经熟悉机场、告别、离开、离开、再次离开。再看到T3航站楼上的这句话,这五年就像一个巨大的莫比乌斯环。

2024.12.24
北京首都机场


临走前喜欢的阿姨给我践行。

阿姨是妈妈发小(兼远方表妹),身上流淌着滚烫的温州商人血液,是我们家族里拥有最传奇经历的一位女性。

阿姨从小看着我长大,初中以后就没怎么见面了。她见到我很惊讶,还说怎么黑了这么多,小时候可是以白出名。我说可能是在户外晒的吧。她真心地说黑了好看,她也黑了好多。

原来这趟她回国是家里突然有事,本来是计划去德国黑森林过冬。她长年生活在法国和西班牙,喜欢只拎着一个旅游包旅行。疫情那几年她就一个人开着车,从巴塞开到巴黎到比利时到荷兰,最后在苏黎世停了好久好久。路上无聊就找个酒吧和陌生人聊天,或者就背着登山包一个人去山上徒步。阿姨喜欢吃天然的食物,临走前还送了我一包亚麻籽。

我很难想象这么摩登的剧情,是发生在我小时候的邻居、一位和妈妈同岁的长辈身上。她成长于浙南小地方,家里爸爸养猪的,妈妈烧开水的,她是身负重担的长女。

阿姨早年在莫斯科做生意,赚了好多美金。某年中俄关系急剧变差,钱被内啥了,她一夜之间从富翁破产到负债累累。“我又一无所有了”,讲到这里的时候,阿姨脸上很平静。这种故事好像在温州商人身上时有发生,但他们总是有东山再起的勇气和决心,长大之后我才知道这是称为「韧性」的东西。后来辗转去了希腊,又去了墨西哥,最后到了欧洲生活。

阿姨并不是影视剧里大女人的剧本。一个小地方的女人,要赚钱,要养家,要下到血风腥雨的生意场,初中文凭,却要和各个国家的政府、老板、手下打交道,我都心生敬佩。还有最重要的,小地方容不下如此耀眼的女性,她在婚姻和家庭上都牺牲巨大,这块涉及隐私就不展开了。

在很年轻的时候,我对自己温州人这个 identify 不是很感冒。温州地处浙南,毗邻福建,宗族观念根深蒂固,也是我最厌恶的乡土文化之一。明清时代温州人就开始经商,走街串巷贩卖商品,再通过海上贸易将商品销往世界各地;80年代改开时,温州人更是抓住时代机遇、迅速扩大个体经济和家庭工业,“东方犹太人”这个称号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的。

成年后看了项飙的《浙江村》,开始对从来不理解的生意人有了更深认识。这本书本是项飙在学生时代写的毕业田野论文。他常说自己的 identity 不是“牛津大学教授”,而是一个“卖火机的温州人”。比起后面的作品,我也更喜欢这本稚嫩的学生作品 —— 真正从个体经验出发、对一个地方的好奇和研究。

记忆最深刻的是,里面提到温州人和zf抗争的过程。印象有点模糊了,大概就是经常在铁拳威力下被拆被赶,以为再也见不到他们了,然后过段时间发现像候鸟一样,找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安定下来。一种野火烧不尽的生命力(但其实没这么浪漫,在生意场里摸爬滚打是异常艰苦的)。

从小到大,我成长的的环境里没有人不是经商的。大概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小孩,会天然带有一些特质 —— 懂得顺应时代火中取栗、不迷信权威、灵活应对变化、和恐惧与勇气共处、柔软而有韧性、以及任何时刻都拥有推倒一切重启人生的力量。长大后我知道了一个更精准的词,原来这就叫be water.

2024.12.24
平安夜于温州机场


btw再补充一个有意思的点。我感觉我日常接触到的朋友基本都是设计师、写作者、博主、搞艺术的、搞互联网的、搞投资的、AI的、web3的…… 这些职业有个共性就是很“数字游民” —— 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几乎一切都可以在线上完成。

然后好朋友创业是搞实体经济的,会对接到很多上游工厂和产业链。这次她送我一个超级好的帽子,我以为她在网上挑的,没想到是自己之前合作的品牌。说是设计和质量都不错,工厂干干净净的,员工福利也不错。

哇!有没有人懂,这个 moment 就会觉得她很酷!!!在这个购物决策被 xhs 占领的年代,有朋友是自己走过工厂挑的礼物,真是妙不可言。

可能也是这几年自己很关注生产链的问题,不管是食物还是生活用品。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只是做出【购买】这个末端行为,但我对一个商品是怎么设计、生产出来,这里面对环境的损耗、对员工和动物福祉的保护等问题,都还是蛮感兴趣的。

感觉对「购买物品」这件事有了更多觉知,继而产生情感连接,关系也好了很多。


感觉自己还是有点温州人的血脉在身上的,聊聊自己买户外装备的过程。

这几年四处跑来跑去,一路掉装备掉得差不多了。于是临走之前又重新买,准备开春去阿尔卑斯山徒步。正好爸妈最近也迷上露营,还要给他们买购置各种装备。

然后一看价格,不得了。这几年因为户外被某书炒得很热,同款装备已经比前年买的时候翻了两三翻。气死!一点都不想当这波资本热潮下的韭菜,be like 我也是小红书博主我怎么可以被他们收割!

于是灵机一动,想到今年夏天跑了一些户外展商,也遇到了很好的一些国产品牌。线下和线上不太一样,能亲自坐到露营椅,摸到帐篷材质,看到天幕大小,感受到蛋巢垫厚度,灯具亮度、炉头火力、锅碗瓢盆、走线、做工、用料,全都一览无余,就很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了。而这些展商往往不善于网络营销,只是好好做工艺,所以牌子也不太出名,有的甚至是大牌代工厂。我之前买过大牌同款,所以对于质量差距也心里有数。

然后回来之后,就按照之前记下的工厂开始买货,买着买着开始和店主聊天(这些店主往往自己也是玩户外的老驴)。发现他们大部分不懂营销,所以在小红书上几乎见不到踪影。国内现在做户外的很多,营销更是气势汹汹,不做营销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于是他们基本做的都是出口生意,国内也可以拿货。这些货的特点是:

1. 出口海外,质量安全上会更好(因为国外户外生态比较成熟,对于这方面蛮看重的);

2. 价格便宜,是出口的1/4差不多(毕竟国外要算上汇率和国际运费;再加上国内不做营销,会省下一大笔钱)。

这些是成熟的工厂店了,还有些非常 nerd 属性的个人小作坊。前几年接触到一个工作室,老板以前是舞台搭建师,十几年前开始搞户外,觉得国产太烂进口又太贵,于是辞去工作自己干。不光有设计美学,还把技术做到了极致(轻量化 + 功能性)。他常常会自己做实验研究各种指标,然后一次次打版,最后才向市场推出成品。看他做产品的过程是一种享受,简直可以称得上匠人精神。

(当然这有个弊端,就是小作坊做出创新太容易被大牌抄,申请专利打官司也没用。另外就是这么慢工细活产量太小,很难批量化生产。我当时就和他讲你不做海外市场吗,感觉这种工艺美学一样的装备老外应该很喜欢。他就说生产不了这么多。毕竟按他现在的产量,国内懂的老驴也是要蹲上个把月一抢而空。)

总之,我觉得这个产业链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我自己购买的思路就是,绝对不按照小红书上推荐的、营销的、追捧的来买。在 小红书之外,才是一片更有趣、更生机勃勃的星辰大海。


自此辞职后,这两年和家里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

这次回家爸妈来接我,爸爸每天晚上躲在厨房里研发菜品给我吃。第一天是鱼丸汤、时蔬、清蒸黄鱼和油焖大虾;我说蔬菜太少了,第二天马上换了三个蔬菜一个汤一道海鲜。

爸妈双双有洁癖,家里上上下下每天每个角落被爸爸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一进房间,被子枕头都是香喷喷的,有洗衣粉和太阳的味道。家里有所有我从小到大的书、信和衣服。昨天打开衣柜,看到里面挂着我小时候的布娃娃和毛绒玩偶。上次回家的时候被我丢得四处都是(我会拿它们当靠垫啥的一顿蹂躏),这次回家它们全都乖乖躺在衣柜里,身上散发着干净的皂香。

大概是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有个念头在心里浮出来,就是自己其实「被爸妈养得很好」。父母恩爱,性格互补,从小到大也没受到什么原生家庭的伤害。虽然青春期把太阳金牛的顽固发挥到极致,天生叛逆,作天作地;但现在看来,父母也给了足够的宽容度和自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我看起来没受过什么规训 —— 我就是按照野生的样子肆意生长起来的。在东亚,「自由」是一个家庭能给到的最大奢侈物。

就这么野野地长大,长出了很强的主体性,有想法,有韧性,有毫不在乎他人目光的自信。然后叛逆到 coming of age 了,突然有种成长已接近尾声的感觉。开始关心父母的健康,开始在网上给家里买这买那,吃到好吃的当地水果会想着给家里寄一份,出门旅游也会惦记着买点什么带回家。其实父母没变,他们只是老了;而我青春期向满世界挥起嚯嚯的钢叉,也在这几年里悄声落下。那匹在体内永远躁动、不安、跃跃欲逃的猹,终于变小、变小,然后化为一滩水汽升上满月之空,消失不见了。

我对这样的成长感到一些宽慰,又隐隐地有些担忧。之前听一个朋友说,她观察到很多女生所谓“大龄”出国,都是家庭关系比较淡薄的那种。而这几年我和家庭和解的越多,父母的眼波流转就越成了心头无法平静下来的一片涟漪。父母越老,牵挂越多,而欧洲太冷太远,我怎么还有抛下一切远走高飞的勇气呢?

妈妈爱笑、爱海、爱太阳暖暖出来的冬日;爸爸爱花花草草,爱厨房、爱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日本人常说羁绊羁绊,我总在家里各个角落嗅到好闻的皂香,可能就是此生最大的羁绊。


给朋友买了伴手礼,在相册里挑了些合照打印出来,然后开始手写信。忽然发现友情和爱情一样,哪有一开始就说彼此是最好朋友什么的海誓山盟。都是不知不觉一起走过了很多时光,然后站在某个节点去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些共同经历的生活细节已经赋予了老友不可替代的意义。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时光,我在背面认认真真写上日期和纪事:

谢谢你和我一起办展
谢谢你封城时帮我买菜
谢谢你帮我挑的房子,我在这里度过了上海最快乐的时光
谢谢你和我散步,吃面包、天府面庄和红猪卤肉饭

……

信的最后一句写,「谢谢你,成为我的 Past Lives. 」

写完忍不住潸然泪下。今年我回顾自己年轻时谈过的恋爱,在男人身上花费的精力,都只有纯纯浪费时间的烦躁感。原来我的过往人生从来都不是爱情,那些躺在相册里甜蜜的合照在时过境迁后都变成了一座座墓碑,成为年轻的殉葬品。而那些共同经历了很多的朋友,才是我不管几岁、去哪,都会带着笑和泪去回顾的存在。是我记忆里闪闪发光的柔软。

谢谢你,我的过往人生。


看到朋友吐槽巴厘岛的帖子,再次感慨旅行/旅居真的是个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遇到的食物、天气、住处、人都太不一样了,会造成截然不同的体验。

我就是超级喜欢巴厘岛……可能是东南亚我最爱
的地方了(我不喜欢 social 和 party, canggu是我讨厌的浮华喧嚣。但乌布是我精神老家之一❤️)。虽然清迈也有很多自然景观,但那是安静优美的;巴厘岛完全不一样,巴厘岛是野性和狂放的。

如果对巴厘岛旅行有什么建议,就是千万别看小红书。特别是 Yoga Barn 的课程。有很多人带着预设去,就很难不会产生心理暗示,可能就会体验不到很多东西。

我之前是小红书没什么帖子去贡献帖子的那种😂 当时真的就是顺着冥冥之中的指引,有了无数科学无法解释的奇遇。我以前可不信玄学,就是从那之后开始很信的。

啊对了~巴厘岛确实是户外人狂喜。hiking 潜水和冲浪都很棒,我一个不会游泳的人都学会冲浪了。

至于说巴厘岛蚊虫多的问题,我因为习惯了和小动物相处,也接触过一些动保相关的东西,所以壁虎趴在房间上也不会被吓到。之前生日的时候去拜寺庙圣水,换衣服的时候蚂蚁爬满了全身,这个确实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

对我来说,巴厘岛真的很灵很灵很灵。但有的地方就是需要缘分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行体验(比如我在清迈住了三个月就觉得挺中规中矩的,老夫老妻过日子的感觉,平淡无奇;但巴厘岛就像和一个妖媚鬼惑的蛇精恋爱,很离奇。

(ps:还讨厌清迈的一个原因就是讨厌的国人太多了,特别是那些搞 web3 的某些sb(没有说全部人,别破防。)


在京都小住|给爱醋的大家推荐一家百年老店【孝太郎】

在京都小住,遇到了180年历史的醋醋老店,爱醋人士真的开心上天了。今天试了二十几种醋,味蕾一整天都在蹦蹦跳跳起舞。

这家老店不用任何化学添加剂,采用新鲜食材发酵,也有很多季节限定。比如春季会搭配野菜(如竹笋/山菜)或樱花主题的醋,突出清新和轻盈的风味;夏季水果主题,加入橘子、青梅、柚子等进行调制,清凉消暑;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会研发和南瓜、茄子炖煮搭配的醋;冬天有热饮的苹果醋,以及搭配火锅调味的醋,突出温暖和滋养。

我最后买了柚子醋、三杯醋、美醋和辣醋。最后一瓶非常惊艳!是我最爱的酸酸辣辣的味道。但因为辣椒是一起腌制的,所以酸味和辣味完美融合在一起,口感太顺滑了。本来要买六七瓶,店员都惊了说难道中国人都这么爱吃醋吗,我说我很爱!她问我不会很重吗,我说因为很喜欢,所以也不觉得重了呢。然后走的时候和他们道谢说,

この世でこんな店があって本当に良かった!
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店实在是太好了!

霓虹金真的很擅长把一个细细的领域拎出来做,还是做180年。谢谢你!我的醋匠人!!

2024.12.13
于京都


晚上在客厅和同龄室友聊天,说你们德国人最近是不是很多往外跑啊。他就抱怨了很多能源危机、政治右倾、高税、高生活成本、高价房租的问题,包括这两年支持艺术家的 funding 预算都在大幅减少。

我就说那你会考虑搬到别的国家去吗?他马上摇头说不会,东京只是来体验的。他说我生在一个自由的国家,可以找到工作养活自己,再不济也有社会福利做后盾,他不知道还要去哪个国家才会拥有这些。当然还有朋友啊,家人,他所爱的一切。他说回柏林要做这做那的时候,是眼睛闪闪、充满希望的。

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同龄人身上看到这种对未来的自信,跟你们欧洲人拼了aaaaaa

——

和德国室友算了一笔帐,他在东京生活有多少钱来自父母,多少奖学金,多少是辛辛苦苦 burn out 工作攒下来的储蓄。最后算出来他一天在东京的生活费是5000日元(约等于250人民币)。

和欧洲大部分青年人一样,他过着不算宽裕紧巴巴的日子。没打算找个班儿上,倒是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就说那你明年回柏林,申请失业补助金的话有多钱。按我老中人的思维就是反正有社会福利托着,混吃混喝也能过下去。我一搜xhs德国失业金,也都是【辞职躺平还有钱拿】【领救助金是不是比工作强】。

没想到室友皱着眉头报了个数,然后说他觉得自己没必要拿这个钱。他会靠教吉他养活自己,同时乐队tour 有收入,然后接一些商演,努力去申请艺术家funding,这些钱就能养他最想做的实验音乐。他说自己会创造尽量多的收入渠道,“你知道的,柏林艺术家都很穷。”

「aber sexy.」我接着说。

他哈哈大笑说你怎么知道,我说很有名啦 —— 柏林,如此贫穷却如此性感。

但我真正受到冲击的是,原来一个社会福利国家是这样的。在没有的时候我们如狼似虎,但真正拥有的人如此气定神闲。对他们来说,福利不是拿来混吃等死的,这似乎从来不会成为他们的“选择”之一。社会福利制度只是一抹底色,与生俱来的、永远在那的,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人生中真正想做的事情。

好羡慕这份底色啊!!😭


暮秋的代代木公园,是一个让人感慨活着真好的幸福之地。

中午和友人见完面,聊了将近四个小时。想起之前有句话说,好朋友是 deep talk + 共同经历。对我这种经常在赛博空间讲话的人来说,遇到人,产生深度对话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最珍贵的是「共同经历」。人之所以会认识,成为朋友,然后发展成好朋友,一定有一些契机和缘分在。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友情其实也是天时地利人和。而对我来说,2022年4月和2023年11月,是人生中可以称为齿轮缓缓启动的命运转折点。而友人在这两个时间点里,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我和友人当然有分歧。他是一个讲究科学的人,会用现实逻辑来分析某些处境的利弊;而我一见面就是“你知道吗我算了周易和ACG占星盘没想到木星线穿过了 xx 感觉能量场很高诶!!”(ACG是一个将个人出生时间、地点结合行星轨迹,用于在地球范围内寻找适合居住、工作、旅行和留学的占星学。)他听了之后哭笑不得。在聊到发生在我们朋友中的 metoo 事件,我也不赞成某些他对女权主义的理解和实践(当然他对我也有同感哈哈)。但人和人的处境太不一样了,我不希望在心中举着一卷标尺去要求所有人。

我时常在想对话的意义是什么。在如今越来越割裂的世界里,守好自己的一寸方土各自为营,可能就是最安全的方式。但在和友人的对话里,时常感到一种放松的安全感。是你知道即使会有各种分歧和异见,也并不需要努力说服彼此争个输赢。你们保持敞开和包容的底色,像海、像浪花、像大水快要冲上石头时轻轻一跃的灵动 —— 也许这也是一种 be water. 近年来目睹越来越多所谓「同温层」的破裂,愈发对群体和某个想象中的共同体感到厌倦。所以一直喜欢一对一的深度交流,看见彼此的处境,允许沟壑在友情的大海里纵横,而不是以「同温层」为名要求对方做到什么。

也会感到由衷的敬佩。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存在,还在带着很多赤诚做一些事情,就对这个糟透了的世界多了一些信心。我没法像野鬼一样在人间四处飘荡,倚仗「去一个远方」这种抽象指令来完成娜拉一次次的出走。但从友人身上,还是积攒了驰骋四方的微小勇气。

在他离开上海的时候,我们一起录了一期播客,标题叫《年轻人,要敢于去有活力的城市生活》。这是化用了他曾经提出的口号「年轻人要敢于去相信」。那下面有人评论说,

「最初看标题,以为有活力的城市就是指那种大城市,还有热闹的城市。但是听到最后才知道,原来节目中所探讨的有活力的城市其实是在这里什么样的人都能够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论贫富、性别,而不是都被迫在同样一种节奏中不断地奔跑、疲惫。有所触动,感谢分享。」

我们都觉得上海正在急剧失去活力,有种精致笼罩下的深深疲惫。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事情,也许还有信用崩塌,千禧一代对于从小被承诺一个「地球村」、长大后发现大梦一场感到茫然。但他也确实用实际行动鼓励了很多青年人。在暮秋的代代木公园边,我们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关系,东京街道上银杏开得正烂,京都是红叶季,而富士山迎来了有记载以来最晚的雪线。我突然想起上海的午夜一点,我们一群人倒在永福路的沙发上讨论「何为良好生活。」 这样的日子过去很久很久了,但却在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带着在上海留下的问题意识,带着一起创造的公共生活印记,我们继续前行。

诚心祝福他,祝福他在东京过得好。

(ps:小李老师的 YouTube 频道是【世界苦茶】,大家多多支持创作者!https://youtube.com/@flipradio_fearnation?si=Iq3fTicqWJEWta_9



Показано 16 последних публикаци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