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电影节与独立书店(二)
序言书店
序言书店的位置很有香港特色,贴满了小广告的老旧电梯和在一众广告里非常突出的书店海报已经在进门之前提示我就算没看到序言 Logo 也找对了地方。香港的文化书店比大陆多了太多选择,所以店长们不必强迫症一样在书架上摆满好几列的理想国。比起其他书店,序言更强调“在地”的香港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政治讨论,台湾出版的相关研究;还带着明显自由主义的文化堡垒色彩和一些最有代表性的议题。对于经典的哲学文本,最好直接读英译本;对于各类左翼立场的出版物,最好看繁体中文。这些序言都做的很好,它默认读者应当有这种共识。电影类的书选的不怎么好,我一点也不喜欢香港电影,序言的文化属性却要求它关心这些片子,其中大部分属于为看而看的类型。世界电影史在序言的电影书架上消失了,但是印欧语系的其他产物仍然熠熠生辉。
我最后买了周保松老师的《政治的道德》,比较合理的说法是这是一本散文集而不是论文集,它当然不能用来完全解释自由社会/威权社会的问题,也不能解决冲突,左翼自由作家们提出一种理想的政治诉求,这种诉求经过了政治哲学的检验并且能最大化的维护我们的生活不倒退回七十年前。我觉得女性主义和左翼自由的区别在于:左翼自由关心阶级超过平权,女性主义反过来。
乐文书店
不太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帖子推荐乐文,如果有人要找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地方,乐文肯定是个好选择,但是照我看乐文可以丢掉四分之三。我不会去书店找菜谱,或者人物传记,或者小学课本上的经典名著,这些书让乐文像是个没有摆红宝书的新华书店。在我前面结账的顾客幸运地淘到了两本绝版书,还收到了老板送的书签,我就没那么有福了,大概是因为我面相凶巴巴的。
我选了两本:《香港 人间》,一本季刊;《中國當代名人政要訪談述評集》 by 楊繼繩,作为共和国史的补充。实际上我对香港衣食住行都不太关心,因为我没钱,不过香港杂志的摄影我很喜欢,想拿来当样本。
库布里克
百老汇门口的书店。泛艺术类书…没什么严肃的电影研究。会员可以租借CD(又多一个长居香港的理由!),而且观影有票价优惠。HKIFF之后是阿基考里斯马基的专题展,我摸了两册 flyer 之后飞快跑出了书店。
精神书局
唯一一家没有带着点儿啥离开的店,精神书局的英文小说尤其便宜,可惜我这次来香港只有一个随身的背包,装不下太多书。二手书店似乎很难选择自己能卖些什么,或者买到什么。
留下书舍
门口放着一叠调侃港府“由治及兴”贴纸,可以自取,于是我拿了一张做书签。留下有很强的抗争意识,选书无不展示出媒介宣传所必要的自由/独立,去掉了纯文学装饰的书架强调香港媒体人尚能残续的倔强,在香港街道上陈列出见山和猎人之外的可能性。店里设有常客桌,算是可以自习的位置,费用也还算合理,人流量比起序言或者乐文小得多,如果常驻香港又离得近会是很棒的选择。我绕了一圈之后买了哈金的《背叛指南》,之前从没读过哈金,一直犹豫的原因是我不知道哈金作品获奖的理由里有多少是因为他的政治立场,有多少是因为小说真的值得嘉奖,或是很难相信一本中国人英译中的作品能完全说服我读完不觉得浪费时间(结果是并没有说服)。
选书和策展没有什么分别——留下摆在进门柜台的书和他们希望对外的姿态高度一致。对各种思潮**撕裂社会**的再研究、香港人物志、**沦陷**时期的记录,这些作品提醒读者当下和旧时期之前的距离并不遥远。结账的时候我没有听懂粤语的价格,旁边一位和店长交谈的女士好心用手势比了一下,不过我还是没搞懂是 $160 还是 $106。就找零收到的一大堆钢镚看应该是后面那个价格了…
序言书店
序言书店的位置很有香港特色,贴满了小广告的老旧电梯和在一众广告里非常突出的书店海报已经在进门之前提示我就算没看到序言 Logo 也找对了地方。香港的文化书店比大陆多了太多选择,所以店长们不必强迫症一样在书架上摆满好几列的理想国。比起其他书店,序言更强调“在地”的香港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政治讨论,台湾出版的相关研究;还带着明显自由主义的文化堡垒色彩和一些最有代表性的议题。对于经典的哲学文本,最好直接读英译本;对于各类左翼立场的出版物,最好看繁体中文。这些序言都做的很好,它默认读者应当有这种共识。电影类的书选的不怎么好,我一点也不喜欢香港电影,序言的文化属性却要求它关心这些片子,其中大部分属于为看而看的类型。世界电影史在序言的电影书架上消失了,但是印欧语系的其他产物仍然熠熠生辉。
我最后买了周保松老师的《政治的道德》,比较合理的说法是这是一本散文集而不是论文集,它当然不能用来完全解释自由社会/威权社会的问题,也不能解决冲突,左翼自由作家们提出一种理想的政治诉求,这种诉求经过了政治哲学的检验并且能最大化的维护我们的生活不倒退回七十年前。我觉得女性主义和左翼自由的区别在于:左翼自由关心阶级超过平权,女性主义反过来。
乐文书店
不太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帖子推荐乐文,如果有人要找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地方,乐文肯定是个好选择,但是照我看乐文可以丢掉四分之三。我不会去书店找菜谱,或者人物传记,或者小学课本上的经典名著,这些书让乐文像是个没有摆红宝书的新华书店。在我前面结账的顾客幸运地淘到了两本绝版书,还收到了老板送的书签,我就没那么有福了,大概是因为我面相凶巴巴的。
我选了两本:《香港 人间》,一本季刊;《中國當代名人政要訪談述評集》 by 楊繼繩,作为共和国史的补充。实际上我对香港衣食住行都不太关心,因为我没钱,不过香港杂志的摄影我很喜欢,想拿来当样本。
库布里克
百老汇门口的书店。泛艺术类书…没什么严肃的电影研究。会员可以租借CD(又多一个长居香港的理由!),而且观影有票价优惠。HKIFF之后是阿基考里斯马基的专题展,我摸了两册 flyer 之后飞快跑出了书店。
精神书局
唯一一家没有带着点儿啥离开的店,精神书局的英文小说尤其便宜,可惜我这次来香港只有一个随身的背包,装不下太多书。二手书店似乎很难选择自己能卖些什么,或者买到什么。
留下书舍
门口放着一叠调侃港府“由治及兴”贴纸,可以自取,于是我拿了一张做书签。留下有很强的抗争意识,选书无不展示出媒介宣传所必要的自由/独立,去掉了纯文学装饰的书架强调香港媒体人尚能残续的倔强,在香港街道上陈列出见山和猎人之外的可能性。店里设有常客桌,算是可以自习的位置,费用也还算合理,人流量比起序言或者乐文小得多,如果常驻香港又离得近会是很棒的选择。我绕了一圈之后买了哈金的《背叛指南》,之前从没读过哈金,一直犹豫的原因是我不知道哈金作品获奖的理由里有多少是因为他的政治立场,有多少是因为小说真的值得嘉奖,或是很难相信一本中国人英译中的作品能完全说服我读完不觉得浪费时间(结果是并没有说服)。
选书和策展没有什么分别——留下摆在进门柜台的书和他们希望对外的姿态高度一致。对各种思潮**撕裂社会**的再研究、香港人物志、**沦陷**时期的记录,这些作品提醒读者当下和旧时期之前的距离并不遥远。结账的时候我没有听懂粤语的价格,旁边一位和店长交谈的女士好心用手势比了一下,不过我还是没搞懂是 $160 还是 $106。就找零收到的一大堆钢镚看应该是后面那个价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