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看一类书籍结合了两个领域的名词,例如书名像 投资的熵理论/相声的有限元分析。
而书评通常是两极分化,一边是夸作者思考深度和有启发的,另一边是批评作者对某个领域无知,瞎用概念没有实际意义。
不光是书,这也在社交媒体上很常见,评价同样是两极分化。
毕竟在专业化的社会很常见的事情,一位学A的人看到了B的科普,很容易得到启发。
启发自然是好的,但是有人只懂A,但是看了科普后,没有继续学习B深刻的内容,反倒开始思考起A与自己眼中的B的深刻关系,也就是学的太少,想得太多,重点是自我感觉还良好。
最后得出一些深刻但又浅薄的思考,深刻指结论可能是人生观级别的,浅薄指概念的浅薄,这样自然难免被懂的人批评。
实际上懂的越多越难得到启发,因为懂的越多它背后的概念就越重,无法简单的类比和建模。
就像量子力学有句话叫没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学,但是一堆人刚看完科普就能得出自己的量子世界观。
而书评通常是两极分化,一边是夸作者思考深度和有启发的,另一边是批评作者对某个领域无知,瞎用概念没有实际意义。
不光是书,这也在社交媒体上很常见,评价同样是两极分化。
毕竟在专业化的社会很常见的事情,一位学A的人看到了B的科普,很容易得到启发。
启发自然是好的,但是有人只懂A,但是看了科普后,没有继续学习B深刻的内容,反倒开始思考起A与自己眼中的B的深刻关系,也就是学的太少,想得太多,重点是自我感觉还良好。
最后得出一些深刻但又浅薄的思考,深刻指结论可能是人生观级别的,浅薄指概念的浅薄,这样自然难免被懂的人批评。
实际上懂的越多越难得到启发,因为懂的越多它背后的概念就越重,无法简单的类比和建模。
就像量子力学有句话叫没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学,但是一堆人刚看完科普就能得出自己的量子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