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lar filtri


IT技术群因为筛选过了群体,对于学习的重点回答挺统一。
但是跑到其他人多的群里问就可能出现不同人给予的不同答案。

这边强调要多学习原理,要学到芯片。那边强调要应用为主,当全栈。
另一边又在强调多学新技术或者深挖底层。
每个人都有理有据,对自己坚信不疑。

确实如此,每个人所说的都是对自己处境所思考出的最优解。
像对没想找工作的人来说,学原理是效益最高的,不会过时。
或者对于大学生来说,都不知道未来能找到什么岗位,多学新技术能增加选择。
而对于确定自己岗位的人来说不相关的新技术就没什么意义,不如深挖底层成为专家。

处境改变后很可能会发生思维转向,觉得之前的自己未能做出有利于现在的选择,但是确实是当时处境下的最优解了。


不知道是会写代码的多了还是怎么的,用XX语言学XX这种格式的教程例如用Python学微积分,逐渐蔓延开来。

也算是好事吧,对于这种教程,读者普遍好评如潮。
毕竟除了高门槛外,用编程语言做解说兼具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需要机器执行的详细性。
给人说话可以缺斤短两让学生自己悟,计算机不惯着这个坏毛病,找一个字母就报错给你看。

另外用代码,就具备高度的实战性,绝不会学完感觉什么都没学到。
希望多来点,以后推荐教程就能推这种类型了。


忽然感觉成年人相比于小朋友,单纯尽力去做一件事已经很罕见了。

主要年龄大了,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上限,终归做不到某些事情,尽力去做也做不到。
便承认自己的平凡,把目标调整到自己能轻松达到的地步,追求一个够用,自然也不需要尽力了。

不得不说在认清事实的前提下尽力这件事本身就有英雄色彩。
就算玩个游戏基本要么是不择手段搞全成就,要么是干脆摆烂。明知自己绝无可能全成就的情况下,还拼命去肝成就也算是神人了。

1.4k 2 17 11 39

以前很喜欢整理分类,然后在获得之前就先做好划分,以为就能一劳永逸了。
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要么是某个类别划小了,东西太多找不到。要么是划大了,一些类一直都是空的或者一两个。

后面直接开摆
高情商:提前优化是万恶之源,数据有脑子决定自己该怎么分类
低情商:等某种数据多了再单独分一类,和现实一样不满绝不整理。


众所周知啊,现在二次元游戏的cosplay服装各种配件/挂件多到恨不得把每处地方都占满。
不过二次元人物自带固化服装能力,粘在皮肤上了,但是三次元人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就会经常掉落配件。

然后又有不少群友是自己偷偷在家穿的,然后爆装备后没发现就很乐。
像家长拿着明日方舟的干员证问这是谁的证件? 或者拿着女式首饰或者挂件问儿子是不是有谁来过了。


看见一些乡镇这种下沉市场里当不上程序员去干技术员的,感觉不容易啊。
不光有人买系统后要亲自上门安装,面对连wifi管理密码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下沉客户。

而且在忙了一晚上回到家后,还要被另一个客户疯狂打微信电话,说系统不能用了。
当然是描述不清,只能在微信视频透过他买过后就没擦过的手机摄像头,看他100块钱买回来的高质量重影水波纹720p电脑屏幕。
在他帕金森般的手抖与旁边外放的抖音噪音影响下,指挥他点开那个像电脑的图标,但睁大眼睛也看不清写的什么。
只能问他上面写的红色字体是开还是关,最后让他打开后按左下角倒数第三个按钮重启。


网上发表观点后各种辩论可谓是日常,但基本都没什么观看价值。

因为一个人网上的观点本身无论是论据还是结果都肯定有缺陷。
不过我们理解一个人看法后会自己为他补上论据和限定条件。
例如有人说国产游戏垃圾充值弹窗多,我们会理解想说什么而不会抬杠说国产单机没有充值或者弹窗多不算垃圾。
于是如果尽可能的为对方辩护,几乎是不可能吵起来的。

然而为对方辩护的程度深受个人好恶的影响。
喜欢一个观点到极端就可以无视证据,甚至是认为爱国造谣无罪。
反之不喜欢就会尽可能从字面意思理解,尽自己所能的挑刺。
逻辑上没问题,但是这种可以预测到对方如何反驳的辩论并没有什么观看价值。


朋友们纷纷患上了电子阳痿,都不想打游戏了,我倒是还经常玩游戏,但是最近感觉逐渐力不从心。

以前经常一玩能玩一晚上,甚至通宵,玩到累为止。
现在一开始玩还是兴致勃勃,但是玩一会就开始感觉力不从心,控制不住专注力。
再玩到某个任务结束或者暴毙了,就觉得一切索然无味,关闭游戏。

很怀疑自己虽然没有患电子阳痿,但是患上了电子早泄。

2k 10 10 19 56

在单身男生群体中,当有人哭诉自己找不到女朋友时,就会有人从客观条件上安慰
你以后会找到的,你这么温柔/可爱会受女生喜欢的,如果我是女生肯定喜欢你blabla

不过这么说完,过段时间还是找不到女朋友,甚至会发生他们偷偷在一起了的事情。
这其中就发现古怪,好像当一个完全不懂女生的单身男生说女生会喜欢你时,实际上是指会受男生喜欢。
虽然我觉得人家在安慰,但是其实他在表示自己很喜欢你这种类型。他们互相安慰的话,其实就差一个人变成男娘了。

2.2k 0 20 14 62

遇到了一本疑似邪教的XX天经,里面尽是熟悉的迪化语句。
让人感觉就和现在卖课的一样,现在都爱骗“聪明”人。

对于聪明人,内容越是通俗有实际内涵,他们就越看不起,不会去思考,认为没有价值。

但你运用一些文学手法,塞入实际什么都没讲的晦涩语句,包装成古代思想/大师语录的话。
因为实际上什么都没讲,所以永远不可能彻底领悟讲了什么,只是不管读多少遍都觉得没有读懂的巨著。

聪明人先入为主只会认为是自己没懂,然后试图从这些语句里领悟出哲理。
因为运用文学的手法,又意味着什么都可以解读出来。聪明人能从自身思考中挖掘出真正智慧后,但却会把功劳放到这本书上。
如果有人批评这本书,反而会认为 “你太笨了,没有像我一样领悟这本书的奥妙”

但这和迪化流里误以为主角是大师,疯狂解读他随口说的话,不小心领悟到什么后又去跪谢主角的搞笑配角又有什么区别呢。
只是空有聪明但未能领悟空即是有的格式力量罢了。

2.2k 4 10 22 24

当然就算知道知识就在那不会跑,我们也会有人想要享受领先感。

像各种新技术,从效益角度来说就是 早学早享受,晚学有课程。
但是总有人在文档匮乏的时候冲上去硬学,但花了很多精力学完后也没有输出什么来抢占先发者红利。

单纯只是为了群里吹牛,感觉自己领先了。
等过了一段时间,坑少了课程多了,大家学会多了但是红利也没了。

完全属于两边苦都要吃一遍,既没有享受到后学的人的便利,也没有吃到先学的人的红利。


刚起步的朋友们有两个很常见的emo场景
第一个是自己以前学的又早又快,很自豪,但是现在和别人一样了,自卑了。
第二个是入门后发现别人这个年龄已经学了好几年了,自卑了。

两者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教育思维背景,学习像操场赛跑,所以抢跑者优势应该永远保持。

但并非如此,从整体看学习路线只有最开始学习成熟理论的区域才能拉开差距。
后面实践运用区域,可感知的差距逐渐变小。
到了前沿就更跑不动了,一切都要自己探索,人已经无法分辨微小的知识差距。

其实也就刚开始时会这么想,工作后都知道0到1年时人之间差距最大,越往后大家都在趋同。并且因为后面学时条件更好,往往还有后发者优势。

2k 2 19 29 1

在某些推书环节,哲学思想类的历史名著总是很受欢迎的,但其效果是很值得怀疑的。

偏哲学向的名著一般上是深奥的,晦涩的用语加上大量需要思考的论述。
但某种意义又很好读,乃至可以做成十分钟带你读完XXX这种节目。

差异在于读者的目的,一般人读哲学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寻求人生智慧与生活答案的。
换句话来说,在寻求符合自己想法的哲学理论,而且只需要令自己能相信的结论。
而这种名著只要结论的话,整本书可能就剩十页了,不如去读为接受式学习而准备的哲学书。

剩下的部分是各种引经据典,陈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批评别的学派,以说服当时的读者来相信自己。
这部分只对于真想要研究哲学的读者是有用的,对想要当作真理学习的读者毫无意义。
因为这些只能算观点与论据,离真理很远的很,即使你看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批判的论文怕都能堆成山了。


又到了考试季,一些群友已经开始约回家路上或者寒假面基了。
我自然在狂发羡慕,然而如果问到我了,我就只能装死装看不见。

因为我报地点的时候报的是附近市,如果群友真路过那个市,以为我在这,问我:“你现在在哪,怎么去?”
我如实回答的话,只能说:“先做3个小时面包车到X县,再搭一个小时公交车到x镇,再步行15分钟在那片柠檬的菜地旁边。”

这不仅面不到,还只会让大家尴尬。
所以还是一个人蜷缩在被子里给群友们发送羡慕面基更适合我。


今天是元旦,一年的开始,虽然今天有人会从物理上认为今天没什么特别的。
不过人的时间感依赖的是参考物,并不怎么物理。

也是因为如此,人能看到的参照物不同,时间感知自然也不尽相同。
童年时春节会变得富有,这一天就区别很大,但是成年人这一天只会变得更穷。
以及当有人喊出30岁不是人生的分水岭然后去滑雪冲浪时,正因为30岁找不到工作的人肯定不会同意这一点。

所以我会认为这些日子都是特别的,如果我感觉没意义只能说明自己没能参与到对应的活动,如同单身狗在情人节一般。


临近跨年,没有任何跨年活动可参加的我的主要活动是
1. 开始转发跨年段子
2. 四处查岗以监督群友没有出去现充
3. 如果群友出去现充,则发送羡慕死了


时不时就能看到经典剧情,有人网络的社交账号被别人发现了,然后还去问“这是不是你?”
然后他还不打自招的在账号发出来了,吸引一波转发点赞。

不过大家喜闻乐见是因为这种账号很多是在当福利姬/小男娘。
然后就有小处男在评论区羡慕,幻想自己也能碰到这种事情,来个“你也不想你的事情被其他人知道吧”

也成为了福利姬屡试不爽的经典文案,加点福利结局来骗幻想自己关注了哪天线下撞见就能白嫖的下体人关注。


听大佬说,人到一定年龄后应该到能主动吸引同好的阶段,而不是去为了社交去选择新事物。

听上去是有一定道理,像如果自己都三十多了,都不能靠自己学了或者玩了至少几年的东西吸引同好。
反倒要靠参加新的热门社交活动,听着是有些荒谬。

不过转念一想,像自己这样的普通人根本不能像大佬想象的一样,随着时间在圈子里越来越有名,作出许多成果。
就算十年了, 也根本没人认识自己 ,甚至就连主动参加别的活动的想法都丧失了。

3.2k 5 10 18 46

Summary of the year for the channel "青鸟的频道" from @TGStat


一直都说写代码数学只需要会小学的加减乘除,在不考虑高级情况下倒也没错。
但最近看别人学习意识到还得加个限制, 写面向CPU的代码,异构计算不算。

但凡写游戏图形学或者别的面向GPU的代码,基础单位就不再是数字了,而是矢量和矩阵,自然不能算小学数学。
或者更进一步,跑去写量子计算代码了,基础单元是量子逻辑门,更算不上小学数学了。
这和说学一门其他统统会了后的限制差不多, 也没法直接转写这些玩意的岗位。

20 ta oxirgi post ko‘rsatil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