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电商小虾米,电商行业摸爬滚打15年,可以讲一讲我知道的一些事。
中国工业产品之廉价,根本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靠剥削劳动者,展开话题,这就是一副 新质生产力的宏大画卷中的一小叶。
关于廉价,有几个核心点
1:渠道成本
2:生产沉没成本
3:时间成本
4:注意力成本(推广成本)
.........待续
有朋友帮我复制了评论,我先复制出来,之后忙完了,我继续整理补充。
我在阿里系有几家电商,如果大家愿意看,我可以给大家讲讲这价格是怎么做到而且还有的赚的。 因为展开来,有很多很神奇的内容,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
15年电商老狗,触角涉及淘宝,天猫,阿里速卖通,国际阿里,TEMU,shein,虾皮,ebay,亚马逊,efox,兰亭集势等等等等。
我要讲一个圈外人不怎么知道的真实情况,就是,我们工业品的超级廉价,并不建立在单纯的剥削劳动者上,而是建立在大规模的生产和大数据对接为基础的“超级社会化分工”上。这个分工涵盖上游生产,下游销售配送,以及配套的金融等等方方面面的大数据和数字化。
首先从这位答主的购买链接里,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是从一个叫做“天天特卖”的店铺里面买的。天天特卖不是一家店,是无数成熟店铺中的成熟产品,被平台通过大数据选中以后,才有资格进入的展示页面,为什么能卖这么便宜。从本质原因上讲就是以下几点
1:所有这类产品全部都是大宗快消品,单品SKU动辄百万量的全寿命销售量
2:独特的全流程金融扶持。
3:独特的地区区别定价模型
先从一个商家的视角展开讲
1.假设你作为一个10年经营历史的商家,在自己的店铺后台接到小二通知参与“JIT全托管产品”的竞标,标地是提供1万套某种规格的鱼竿。中标以后,中标价是20元一套全包。于是你通过阿里巴巴的竞标采购采购了1万套鱼竿,而这时候你并没有真的付钱,而鱼竿厂也没有真的收到你的款项,你支付给鱼竿厂的只是阿里的“付款承诺”,但是鱼竿厂也是深度参与到阿里巴巴全流程的,采购通过阿里平台下单的同时,样品已经发往阿里和店主手上作为验货凭据,鱼竿生产已经启动。这个过程中,其实并没有真的发生人民币付款过程,但是20万元的产品已经开启生产。
之后,厂家会通过店家获取产品条码,编号,包装规范,每批次送货量和送货目的地。假设,目的地是菜鸟杭州某仓。每一批生产包装完成后,在平台上提交,菜鸟或者递四方的揽收车就会在时效内把货拉走,不需要厂家支付。
再之后,产品到仓,验货入仓,买家就可以看到链接了。这个链接是店主提前做好提前上传经过平台审核的。产品到仓无误以后,链接就解锁了。之后就是快乐的卖卖卖了。
再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发现很有趣的一个核心点,就是,商家,厂家,平台,都没有对产品实际花真实存在的人民币,但是产品已经在有序生产销售了!相对于传统的商业环境。生产,销售,运输,每个环节都需要资金付款和损耗的。但是在现在网销的体系内,不需要花钱了!
这时候,就需要引入第二点,独特的全流程金融服务。我作为商家,在阿里平台上向厂家订货,付给厂家的“钱”其实并不存在。比如我在账上有100万应收款,客户没有确认收货的时候,这些钱还在阿里的账上。但是我需要用钱进货,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怎么办?阿里对这些钱的做法是抵押置换。100万应收款做为抵押获得100万“阿里元”,免息的,可以在1688上当100万人民币用。厂家收到我的预付款或者订货款,看起来是人民币,实际上是阿里元。厂家用来支付原材料费用,也在阿里上买原材料,付给原材料企业的,也是看起来是人民币的阿里元。我通过企业支付宝付给员工的工资,实际上也是阿里元,只有这些钱被员工支付到阿里体系外的时候,阿里元才会实时兑换成人民币。
整个流程都是通过信用维持,流程损耗降到了最低最低。
在1和2之后,还有重要的:虚拟汇率。
产品被低成本低损耗的生产出来,被物流体系低成本的放入仓库,最后
3:特殊的定价机制,即虚拟汇率的实现。
之前假设了这件产品是20阿里元的生产成本,可以等效看作20人民币。通过什么办法,让阿里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高于1,那么,这件产品就可以低于20人民币的形式最终兑换。
核心讲讲怎么让阿里元对人民币的汇率高于1.
继续。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发现很有趣的一个核心点,就是,商家,厂家,平台,都没有对产品实际花真实存在的人民币,但是产品已经在有序生产销售了!相对于传统的商业环境。生产,销售,运输,每个环节都需要资金付款和损耗的。但是在现在网销的体系内,不需要花钱了!
这时候,就需要引入第二点,独特的全流程金融服务。
我作为商家,在阿里平台上向厂家订货,付给厂家的“钱”其实并不存在。比如我在账上有100万应收款,客户没有确认收货的时候,这些钱还在阿里的账上。但是我需要用钱进货,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怎么办?阿里对这些钱的做法是抵押置换。100万应收款做为抵押获得100万“阿里元”,免息的,可以在1688上当100万人民币用。厂家收到我的预付款或者订货款,看起来是人民币,实际上是阿里元。厂家用来支付原材料费用,也在阿里上买原材料,付给原材料企业的,也是看起来是人民币的阿里元。我通过企业支付宝付给员工的工资,实际上也是阿里元,只有这些钱被员工支付到阿里体系外的时候,阿里元才会实时兑换成人民币。
整个流程都是通过信用维持,流程损耗降到了最低最低。
在1和2之后,还有重要的:虚拟汇率。
产品被低成本低损耗的生产出来,被物流体系低成本的放入仓库,最后
3:特殊的定价机制,即虚拟汇率的实现。
之前假设了这件产品是20阿里元的生产成本,可以等效看作20人民币。通过什么办法,让阿里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高于1,那么,这件产品就可以低于20人民币的形式最终兑换。
这展开又是一长篇,我下午忙完了细讲。
核心讲讲怎么让阿里元对人民币的汇率高于1.税务是另外一个流程,可以近乎免税。需要额外讲,又是一大篇。不仅仅如此。一个电商平台做大以后会产生内生性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足够大,就会维持出现一个系统内外的汇率差。这是真正的核心。不仅仅如此。
如果把银行简单的理解成银钱的行,就是钱的集散地,钱的集散地只要做好存款准备金和利差就可以套利存活。
基于同样的逻辑,那么网销平台就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集散地,更进一步,大规模的网销平台就是一个“生产力的银行”,只要做好“生产力准备金”和“体系内外汇率差”,那么这个平台就可以套利存活。
而这,仅仅是开始,后面的好戏还会一场接一场。继续。
如果把银行简单的理解成“银钱的行”,就是钱的集散地,钱的集散地只要做好存款准备金和利差就可以套利存活。
基于同样的逻辑,那么网销平台就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集散地,消费者的消费和生产者的生产两者的结合本质上就是生产力。更进一步,大规模的网销平台就是一个“生产力的银行”,只要做好“生产力准备金”和“体系内外汇率差”,那么这个平台就可以套利存活。
而这,仅仅是开始,后面的好戏还会一场接一场。没那么简单。生产商购买原材料也是在阿里系里面,用的阿里元。原材料作为大宗物资,阿里又有另一套模式介入。整个网销平台规模和特殊性已经超过局外人的简单想象。接上面,阿里系只需要通过控制释放几乎只能定向使用的阿里元就可以影响阿里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汇率。阿里元简略的讲包括 1 店主应收款抵押“换”出来的被引导在1688上用于进货的阿里元 2 各种店铺中卖家能看到的总量极其巨大的各种优惠券 3 平台包办的各种物流和采购渠道中巨量的成本抵扣额度。4...5.。。。等等各种各样店家或者消费者可以看到的巨量优惠活动或者各种......每一个环节中,平台几乎都在引导阿里货币的膨胀,但是却在限制阿里货对人民币的最终兑换。通过一切办法把人民币留在阿里系中,哪怕给额外的理财利息,甚至基于倒挂的贷款额度。店铺后台100万的因收款做抵押可以轻易贷出120万元用于在阿里系中进货。但是最终的价格锚定却始终是1阿里元兑换1人民币。关键就是如何不被”挤兑“,必须保证平台作为一个巨大的生产力银行,不被挤兑性提款和提取生产力。
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巨大的整个笼罩在生产消费上的巨大盘子来消化这一切。
更具体的我需要整理下给大家列一列。接上面,从一个店主的角度。
我作为一个店主,卖鱼竿,我花了成本么?我花了点精力投标,确认产品符合一般消费者认知。我并没有花钱进货。我连库存成本,仓储成本,和发货人工都没有。在这件产品的生意中,我只是我,我只是给这个产品提供了一个”认知确认“,就是确认这玩意儿值20元。而平台为什么相信我的认知确认,是因为我已经经营了十年,有几个亿的GMV积累。
同样的,我对这件产品的生意没有抱着利润的期待,因为本身是无实际成本的,一万套鱼竿20万预设成本.大家应该可以猜到,每个环节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选择”愿不愿意为了增加销售额和销售规模做一笔不会赚钱也不会亏钱的生意“接上面继续讲。
说了从鱼竿店主的角度,那么,我们重新回到平台的角度。平台建立了基本的汇率是人民币和阿里币一比一。
除了通过人民币采购进行汇率锚定之外,还通过一个重要的物价进行汇率锚定。就是,用人民币可以实打实的直接买到流量,比如直通车,展示位,灵犀一点,千人千面等等等等。阿里币简称为ALIB吧。
这个流量假设是一毛钱1个。那么简单的讲,就是1 RMB=1 ALIB=10 流量
那么网销平台在动态平衡中,除了投放单纯的阿里币,优惠券等直观的阿里币之外,平台通过控制流量的走向,等于在定向引导巨量的阿里币的流向。
中国工业产品之廉价,根本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靠剥削劳动者,展开话题,这就是一副 新质生产力的宏大画卷中的一小叶。
关于廉价,有几个核心点
1:渠道成本
2:生产沉没成本
3:时间成本
4:注意力成本(推广成本)
.........待续
有朋友帮我复制了评论,我先复制出来,之后忙完了,我继续整理补充。
我在阿里系有几家电商,如果大家愿意看,我可以给大家讲讲这价格是怎么做到而且还有的赚的。 因为展开来,有很多很神奇的内容,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
15年电商老狗,触角涉及淘宝,天猫,阿里速卖通,国际阿里,TEMU,shein,虾皮,ebay,亚马逊,efox,兰亭集势等等等等。
我要讲一个圈外人不怎么知道的真实情况,就是,我们工业品的超级廉价,并不建立在单纯的剥削劳动者上,而是建立在大规模的生产和大数据对接为基础的“超级社会化分工”上。这个分工涵盖上游生产,下游销售配送,以及配套的金融等等方方面面的大数据和数字化。
首先从这位答主的购买链接里,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是从一个叫做“天天特卖”的店铺里面买的。天天特卖不是一家店,是无数成熟店铺中的成熟产品,被平台通过大数据选中以后,才有资格进入的展示页面,为什么能卖这么便宜。从本质原因上讲就是以下几点
1:所有这类产品全部都是大宗快消品,单品SKU动辄百万量的全寿命销售量
2:独特的全流程金融扶持。
3:独特的地区区别定价模型
先从一个商家的视角展开讲
1.假设你作为一个10年经营历史的商家,在自己的店铺后台接到小二通知参与“JIT全托管产品”的竞标,标地是提供1万套某种规格的鱼竿。中标以后,中标价是20元一套全包。于是你通过阿里巴巴的竞标采购采购了1万套鱼竿,而这时候你并没有真的付钱,而鱼竿厂也没有真的收到你的款项,你支付给鱼竿厂的只是阿里的“付款承诺”,但是鱼竿厂也是深度参与到阿里巴巴全流程的,采购通过阿里平台下单的同时,样品已经发往阿里和店主手上作为验货凭据,鱼竿生产已经启动。这个过程中,其实并没有真的发生人民币付款过程,但是20万元的产品已经开启生产。
之后,厂家会通过店家获取产品条码,编号,包装规范,每批次送货量和送货目的地。假设,目的地是菜鸟杭州某仓。每一批生产包装完成后,在平台上提交,菜鸟或者递四方的揽收车就会在时效内把货拉走,不需要厂家支付。
再之后,产品到仓,验货入仓,买家就可以看到链接了。这个链接是店主提前做好提前上传经过平台审核的。产品到仓无误以后,链接就解锁了。之后就是快乐的卖卖卖了。
再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发现很有趣的一个核心点,就是,商家,厂家,平台,都没有对产品实际花真实存在的人民币,但是产品已经在有序生产销售了!相对于传统的商业环境。生产,销售,运输,每个环节都需要资金付款和损耗的。但是在现在网销的体系内,不需要花钱了!
这时候,就需要引入第二点,独特的全流程金融服务。我作为商家,在阿里平台上向厂家订货,付给厂家的“钱”其实并不存在。比如我在账上有100万应收款,客户没有确认收货的时候,这些钱还在阿里的账上。但是我需要用钱进货,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怎么办?阿里对这些钱的做法是抵押置换。100万应收款做为抵押获得100万“阿里元”,免息的,可以在1688上当100万人民币用。厂家收到我的预付款或者订货款,看起来是人民币,实际上是阿里元。厂家用来支付原材料费用,也在阿里上买原材料,付给原材料企业的,也是看起来是人民币的阿里元。我通过企业支付宝付给员工的工资,实际上也是阿里元,只有这些钱被员工支付到阿里体系外的时候,阿里元才会实时兑换成人民币。
整个流程都是通过信用维持,流程损耗降到了最低最低。
在1和2之后,还有重要的:虚拟汇率。
产品被低成本低损耗的生产出来,被物流体系低成本的放入仓库,最后
3:特殊的定价机制,即虚拟汇率的实现。
之前假设了这件产品是20阿里元的生产成本,可以等效看作20人民币。通过什么办法,让阿里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高于1,那么,这件产品就可以低于20人民币的形式最终兑换。
核心讲讲怎么让阿里元对人民币的汇率高于1.
继续。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发现很有趣的一个核心点,就是,商家,厂家,平台,都没有对产品实际花真实存在的人民币,但是产品已经在有序生产销售了!相对于传统的商业环境。生产,销售,运输,每个环节都需要资金付款和损耗的。但是在现在网销的体系内,不需要花钱了!
这时候,就需要引入第二点,独特的全流程金融服务。
我作为商家,在阿里平台上向厂家订货,付给厂家的“钱”其实并不存在。比如我在账上有100万应收款,客户没有确认收货的时候,这些钱还在阿里的账上。但是我需要用钱进货,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怎么办?阿里对这些钱的做法是抵押置换。100万应收款做为抵押获得100万“阿里元”,免息的,可以在1688上当100万人民币用。厂家收到我的预付款或者订货款,看起来是人民币,实际上是阿里元。厂家用来支付原材料费用,也在阿里上买原材料,付给原材料企业的,也是看起来是人民币的阿里元。我通过企业支付宝付给员工的工资,实际上也是阿里元,只有这些钱被员工支付到阿里体系外的时候,阿里元才会实时兑换成人民币。
整个流程都是通过信用维持,流程损耗降到了最低最低。
在1和2之后,还有重要的:虚拟汇率。
产品被低成本低损耗的生产出来,被物流体系低成本的放入仓库,最后
3:特殊的定价机制,即虚拟汇率的实现。
之前假设了这件产品是20阿里元的生产成本,可以等效看作20人民币。通过什么办法,让阿里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高于1,那么,这件产品就可以低于20人民币的形式最终兑换。
这展开又是一长篇,我下午忙完了细讲。
核心讲讲怎么让阿里元对人民币的汇率高于1.税务是另外一个流程,可以近乎免税。需要额外讲,又是一大篇。不仅仅如此。一个电商平台做大以后会产生内生性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足够大,就会维持出现一个系统内外的汇率差。这是真正的核心。不仅仅如此。
如果把银行简单的理解成银钱的行,就是钱的集散地,钱的集散地只要做好存款准备金和利差就可以套利存活。
基于同样的逻辑,那么网销平台就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集散地,更进一步,大规模的网销平台就是一个“生产力的银行”,只要做好“生产力准备金”和“体系内外汇率差”,那么这个平台就可以套利存活。
而这,仅仅是开始,后面的好戏还会一场接一场。继续。
如果把银行简单的理解成“银钱的行”,就是钱的集散地,钱的集散地只要做好存款准备金和利差就可以套利存活。
基于同样的逻辑,那么网销平台就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集散地,消费者的消费和生产者的生产两者的结合本质上就是生产力。更进一步,大规模的网销平台就是一个“生产力的银行”,只要做好“生产力准备金”和“体系内外汇率差”,那么这个平台就可以套利存活。
而这,仅仅是开始,后面的好戏还会一场接一场。没那么简单。生产商购买原材料也是在阿里系里面,用的阿里元。原材料作为大宗物资,阿里又有另一套模式介入。整个网销平台规模和特殊性已经超过局外人的简单想象。接上面,阿里系只需要通过控制释放几乎只能定向使用的阿里元就可以影响阿里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汇率。阿里元简略的讲包括 1 店主应收款抵押“换”出来的被引导在1688上用于进货的阿里元 2 各种店铺中卖家能看到的总量极其巨大的各种优惠券 3 平台包办的各种物流和采购渠道中巨量的成本抵扣额度。4...5.。。。等等各种各样店家或者消费者可以看到的巨量优惠活动或者各种......每一个环节中,平台几乎都在引导阿里货币的膨胀,但是却在限制阿里货对人民币的最终兑换。通过一切办法把人民币留在阿里系中,哪怕给额外的理财利息,甚至基于倒挂的贷款额度。店铺后台100万的因收款做抵押可以轻易贷出120万元用于在阿里系中进货。但是最终的价格锚定却始终是1阿里元兑换1人民币。关键就是如何不被”挤兑“,必须保证平台作为一个巨大的生产力银行,不被挤兑性提款和提取生产力。
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巨大的整个笼罩在生产消费上的巨大盘子来消化这一切。
更具体的我需要整理下给大家列一列。接上面,从一个店主的角度。
我作为一个店主,卖鱼竿,我花了成本么?我花了点精力投标,确认产品符合一般消费者认知。我并没有花钱进货。我连库存成本,仓储成本,和发货人工都没有。在这件产品的生意中,我只是我,我只是给这个产品提供了一个”认知确认“,就是确认这玩意儿值20元。而平台为什么相信我的认知确认,是因为我已经经营了十年,有几个亿的GMV积累。
同样的,我对这件产品的生意没有抱着利润的期待,因为本身是无实际成本的,一万套鱼竿20万预设成本.大家应该可以猜到,每个环节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选择”愿不愿意为了增加销售额和销售规模做一笔不会赚钱也不会亏钱的生意“接上面继续讲。
说了从鱼竿店主的角度,那么,我们重新回到平台的角度。平台建立了基本的汇率是人民币和阿里币一比一。
除了通过人民币采购进行汇率锚定之外,还通过一个重要的物价进行汇率锚定。就是,用人民币可以实打实的直接买到流量,比如直通车,展示位,灵犀一点,千人千面等等等等。阿里币简称为ALIB吧。
这个流量假设是一毛钱1个。那么简单的讲,就是1 RMB=1 ALIB=10 流量
那么网销平台在动态平衡中,除了投放单纯的阿里币,优惠券等直观的阿里币之外,平台通过控制流量的走向,等于在定向引导巨量的阿里币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