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降临》,一个感觉是,当年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它真正的主旨,即「Story of Your Life」。
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很容易将「当下」视为一个时间上的奇点,背后是与我无关的历史,前方是可被自由意志支配的未来,一种绝对的单向时序。
当你年龄增长,已度过的时间所占的比例一点点增加,你就越来越耽溺于回忆。回忆则不再严格遵循时序:20 年前发生的事,10 年前发生的事,和上个月发生的事,全都混在一起,这种联系更多是感受上的关联。
我猜 Ted Chiang 最初就是想表达这个,即在一个「Story of Your Life」可被数字技术充分记录的时代,我们的人生视角愈发不再是单向的时序逻辑:过去、当下和未来其实并存着,我们必须接纳它,作为一种整体。这不是奉行宿命论,而是接受「故事」,别一直寄希望于某种虚无缥缈的「改命」。
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在 2018 年开始,我认识到「人生是每一个当下感受的积分,而不是追求某种最大值」,但并未意识到这个想法与 Ted Chiang 这部小说的联系。直到重看《降临》,我才完全意识到这就是一次和片中一模一样的,因果的钳形闭环:这部电影既存在于 2016 年的过去,也存在于 2025 年的未来。
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很容易将「当下」视为一个时间上的奇点,背后是与我无关的历史,前方是可被自由意志支配的未来,一种绝对的单向时序。
当你年龄增长,已度过的时间所占的比例一点点增加,你就越来越耽溺于回忆。回忆则不再严格遵循时序:20 年前发生的事,10 年前发生的事,和上个月发生的事,全都混在一起,这种联系更多是感受上的关联。
我猜 Ted Chiang 最初就是想表达这个,即在一个「Story of Your Life」可被数字技术充分记录的时代,我们的人生视角愈发不再是单向的时序逻辑:过去、当下和未来其实并存着,我们必须接纳它,作为一种整体。这不是奉行宿命论,而是接受「故事」,别一直寄希望于某种虚无缥缈的「改命」。
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在 2018 年开始,我认识到「人生是每一个当下感受的积分,而不是追求某种最大值」,但并未意识到这个想法与 Ted Chiang 这部小说的联系。直到重看《降临》,我才完全意识到这就是一次和片中一模一样的,因果的钳形闭环:这部电影既存在于 2016 年的过去,也存在于 2025 年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