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B 站刷到一个讲「83 春晚演唱《乡恋》」的视频。
I mean this is exactly the point,即便它已经被说烂了,但想像一下,1983 年,全中国十几亿人,一辈子都在等待《乡恋》这一首歌,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
20 年后的 2003 年,我们每年都能听到一张周杰伦,买个 256M 的 MP3 能存进 100 首歌。隔几年玩到一部《仙剑3》、《暗黑2》,每年进一两次电影院。
再到现在,讲真,花两周玩完《如龙8》,which is 一部体量比《仙剑3》大得多的 JRPG,但它在我意识流里占据的空间,可能只有一个月的 5% 不到。Steam 上一个游戏类型火了,紧接着就会出来几十个同类小品,很多开金手指把局外养成的部分跳过玩完之后名字都不记得。
一年进影院看 20-30 部电影,在电视电脑上看 40-50 部,即便我的理解和审美系统已经比过去成熟太多,但依然,这里面能被记住,really mean something 的,到底有多少?这一背景下,难怪我们越来越难相互理解。
而这个变化,竟然只经过了 40 年而已。这件事被讨论得太少太浅了。它真不是简单一句「信息过载」那么简单,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互相理解和交流的方式。
今天大家都有一种觉悟,决定用数字方式记录自己的一生,从 iCloud 相册,到 Twitter,各种数字手帐、vlog,以及 Apple Music 库和豆瓣标记……这早已是进行时。但我愈发觉得,我们得有一种根源上的觉悟,这些其实都只是个体记忆的增强,而并不是文明层面的「记录」。
且不说我们这种已决心丁克的人,即便是生育小孩,你又有多少自信 ta 能够将你的数据遗物真正地保管好?以及 ta 又有多少时间从你的数据里真正地了解你?
显然,数字技术与新自由主义相辅相成,放大了这个时代的个体主义。但这个 uniqueness 真的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拥有漫长甚至看似永久的生命,它依然被人本身所拥有的时间局限着。
从历史角度,我们可能会觉得一个人死掉只是「停止更新」,但实际人死掉就是「被删除」,这件事无论带宽和存储价格如何随摩尔定律下降,都不会变。对现代人来说,意识到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I mean this is exactly the point,即便它已经被说烂了,但想像一下,1983 年,全中国十几亿人,一辈子都在等待《乡恋》这一首歌,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
20 年后的 2003 年,我们每年都能听到一张周杰伦,买个 256M 的 MP3 能存进 100 首歌。隔几年玩到一部《仙剑3》、《暗黑2》,每年进一两次电影院。
再到现在,讲真,花两周玩完《如龙8》,which is 一部体量比《仙剑3》大得多的 JRPG,但它在我意识流里占据的空间,可能只有一个月的 5% 不到。Steam 上一个游戏类型火了,紧接着就会出来几十个同类小品,很多开金手指把局外养成的部分跳过玩完之后名字都不记得。
一年进影院看 20-30 部电影,在电视电脑上看 40-50 部,即便我的理解和审美系统已经比过去成熟太多,但依然,这里面能被记住,really mean something 的,到底有多少?这一背景下,难怪我们越来越难相互理解。
而这个变化,竟然只经过了 40 年而已。这件事被讨论得太少太浅了。它真不是简单一句「信息过载」那么简单,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互相理解和交流的方式。
今天大家都有一种觉悟,决定用数字方式记录自己的一生,从 iCloud 相册,到 Twitter,各种数字手帐、vlog,以及 Apple Music 库和豆瓣标记……这早已是进行时。但我愈发觉得,我们得有一种根源上的觉悟,这些其实都只是个体记忆的增强,而并不是文明层面的「记录」。
且不说我们这种已决心丁克的人,即便是生育小孩,你又有多少自信 ta 能够将你的数据遗物真正地保管好?以及 ta 又有多少时间从你的数据里真正地了解你?
显然,数字技术与新自由主义相辅相成,放大了这个时代的个体主义。但这个 uniqueness 真的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拥有漫长甚至看似永久的生命,它依然被人本身所拥有的时间局限着。
从历史角度,我们可能会觉得一个人死掉只是「停止更新」,但实际人死掉就是「被删除」,这件事无论带宽和存储价格如何随摩尔定律下降,都不会变。对现代人来说,意识到这一点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