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大家都各种出去玩,聊得也多,我觉得旅伴大概可以分四种。
最好的一种,是有默契和信任的朋友。你们互相信任对方的选择,把大的旅行框架定下来之后,各自负责计划一部分细节,甚至不需要仔细 review 对方的计划,就跟着走,能开出惊喜。
而且互相有默契和信任,就能节省很多精力。赶电车巴士的时间交给对方去把握,你在抓紧时间买谷子的时候让对方先去排餐厅……以及最关键的还包括信任对方的驾驶技术。就同样是坐在副驾,你信任对方的技术,完全放松不看路,和你一直要帮她操心路况、找停车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
其次一种,是「跟屁虫」型的旅伴。即一个人做全套计划,设置舞台(对我来说往往是我在做计划),另一个人全程跟玩,不会有任何抱怨。即便有想插入的活动,也会在出发前早早提出,方便安排进去。
对我个人来说,这种情况是最多的,甚至有时候我不仅要做计划,还要付账(ex 还在上学的时候),我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后来一起出去旅行次数最多的朋友,也算是跟屁虫型,只不过我完全信任他开车的技术。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还是有话可说。能产生好的对话,就是同行的最大意义,而不是在于分摊成本。如果没话说了,那与其尴尬同行,就不如各自独游。
更差的一种,是「无效 P 人」型。即经常临时冒出一些不一定疯狂,但往往缺乏可行性的无效想法,这种杂质多了之后,就会让整个旅行的执行断裂甚至崩溃。
就我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很学会接受意外了,但我理解的 perceiving,依然要被保护一个理性的底线里,而不是任由理性和逻辑下线,想一出是一处,最后常导致其他人来为 ta 兜底,充当安全网。这种情况变得过于 consuming,最终就会导致大家一起躺酒店。有两个以前常一起旅行的朋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再和她们一起旅行了。
最差的一种,就是纯粹玩不到一个壶里的争吵地狱。即在预算上、活动选择上、体力上、吃饭的口味上,全都不在一个频率上……最后由摩擦演变为争吵。
我个人完全没碰到过这种情况,但听过各种吐槽。而且很显然,这种情况在很多人的旅行体验里并不占少数,特别是和家人旅游。但我觉得,好的旅伴和好朋友,好的亲密关系对象,肯定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划等号的东西。每当你在遵循一种「出去旅行一定要带上谁一起」的 social manners 时候,那基本就是一个埋雷的开端了。
最好的一种,是有默契和信任的朋友。你们互相信任对方的选择,把大的旅行框架定下来之后,各自负责计划一部分细节,甚至不需要仔细 review 对方的计划,就跟着走,能开出惊喜。
而且互相有默契和信任,就能节省很多精力。赶电车巴士的时间交给对方去把握,你在抓紧时间买谷子的时候让对方先去排餐厅……以及最关键的还包括信任对方的驾驶技术。就同样是坐在副驾,你信任对方的技术,完全放松不看路,和你一直要帮她操心路况、找停车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
其次一种,是「跟屁虫」型的旅伴。即一个人做全套计划,设置舞台(对我来说往往是我在做计划),另一个人全程跟玩,不会有任何抱怨。即便有想插入的活动,也会在出发前早早提出,方便安排进去。
对我个人来说,这种情况是最多的,甚至有时候我不仅要做计划,还要付账(ex 还在上学的时候),我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后来一起出去旅行次数最多的朋友,也算是跟屁虫型,只不过我完全信任他开车的技术。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还是有话可说。能产生好的对话,就是同行的最大意义,而不是在于分摊成本。如果没话说了,那与其尴尬同行,就不如各自独游。
更差的一种,是「无效 P 人」型。即经常临时冒出一些不一定疯狂,但往往缺乏可行性的无效想法,这种杂质多了之后,就会让整个旅行的执行断裂甚至崩溃。
就我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很学会接受意外了,但我理解的 perceiving,依然要被保护一个理性的底线里,而不是任由理性和逻辑下线,想一出是一处,最后常导致其他人来为 ta 兜底,充当安全网。这种情况变得过于 consuming,最终就会导致大家一起躺酒店。有两个以前常一起旅行的朋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再和她们一起旅行了。
最差的一种,就是纯粹玩不到一个壶里的争吵地狱。即在预算上、活动选择上、体力上、吃饭的口味上,全都不在一个频率上……最后由摩擦演变为争吵。
我个人完全没碰到过这种情况,但听过各种吐槽。而且很显然,这种情况在很多人的旅行体验里并不占少数,特别是和家人旅游。但我觉得,好的旅伴和好朋友,好的亲密关系对象,肯定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划等号的东西。每当你在遵循一种「出去旅行一定要带上谁一起」的 social manners 时候,那基本就是一个埋雷的开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