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从的先知} 伯特兰·罗素篇 Part 2
在表达思想的革命透彻程度上,恐怕无人能与伯特兰·罗素相提并论。他在《社会重建原则》(Principles of Social Reconstruction,1916)中写道:【人们害怕思想超过害怕地球上的其他事物,超过被毁灭,甚至超过死亡。思想是颠覆和革命的,是破坏和恐怖的;对于特权、制度、舒适区内的旧习惯种种,思想都无慈悲可言;思想不受政府和法律约束,它不事权贵,也不在乎年代悠久的世俗智慧。思想一直挖掘到地狱的深处,它不惧鬼神。它看到微弱如尘芥的人被深不可测的沉默包围,仍自豪地站稳脚跟,像宇宙主宰那样巍然屹立。思想是伟大的、迅疾的、自由的,它是世界的亮光,是人首要的荣耀。
但如果要使思想为多数人所拥有而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我们就得摒弃恐惧。恐惧令人在思想面前退缩——人们害怕思考后发现珍惜的信仰化为泡影,害怕思考后发现在生活中遵循的制度原来弊大于利,害怕思考后发现自己最终不怎么值得别人尊敬,而之前自我感觉是多么的良好!“若劳动人民都自由地思考财富,我们这些有钱人情何以堪?若青年男女都自由地思考性欲,道德说教情何以堪?若士兵都自由地思考战事,军队纪律情何以堪?杜绝思考!让人们躲入成见的蔽荫,以免财富、道德和战事受到损害!宁愿把人变得愚钝、怠惰、沉闷,也不能让他们自由地思考。因为一旦思想无拘无束,他们的看法也许就和我们大相径庭了。无论如何都要避免这样的灾难!”反对思想的人在灵魂深处的无意识中如此争辩。于是他们在教会、在中小学和大学里对思想大肆阻挠。伯特兰·罗素的不服从能力并不基于抽象的信条,而是基于最真实的体验,基于对生命的热爱。
如今持这种品行者为数不多,在生活富裕的国度就更罕见了。世人已分辨不清刺激和愉悦、兴奋和兴趣、消费和存在。那种恋尸狂式的口号“死亡万岁!”,表面上看只有法西斯分子才会呼喊,其实在富裕国度,内心赞许的人不知有多少,只是他们浑然不觉而已。这似乎也作为其中的一个原因,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对核战争以及之后将对文明造成的浩劫保持如此姑息漠视的态度,对防范这场巨大灾难如此不作为。伯特兰·罗素反其道而行之,奋力对抗危机四伏的大屠杀;他这么做不因他是个和平主义者,或信奉某些抽象的原则,只是因为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罗素并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浪漫主义者。他是一个头脑冷静的人,他很清醒在人的内心深处当然存在罪恶和愚昧,但他不会将此事实与所谓的“人与生俱来就堕落”的论调混为一谈——“人生而有罪”的论调其实在为那些过于悲观者寻找理由,他们不相信人的禀赋可以创造一个自己能安适栖居的世界。
罗素写了这样一段话,“在进入神殿庙堂之前,人们都得穿越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黑暗的洞穴。洞穴入口阴森恐怖,地面铺满绝望的墓石。在这里,自我必须死去,对无节制欲念的热望和贪婪也必须彻底戒除。只有这样,灵魂才能从命运帝国的控制中获得自由。一旦出了洞穴,那道脱胎换骨之门将指引人们重新沐浴智慧之光——新的视野、新的愉悦、新的温暖,这些智慧之光照亮了朝圣者的心。”在这之后发表的《哲学论文集》(Philosophical Essays,1910)中,罗素又写道:“有这样一些人,如果不能打开通往更为辽远深邃的世界之窗,他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如同生活在监狱里。这些人认为人类无所不能的信念过于傲慢
罗素在《科学展望》如此写道:“爱人、诗人、神秘主义的人,都比权力追求者拥有更大的满足,这是后者完全无法想象的。权力追求者要周而复始地变换他们的手法以免受空虚感的折磨,而前三种人之所爱对象是恒久不变的。我行将就木时,回头望来时的路,我在暮色中见过红赤色的土地,晨光中见过晶莹的露珠,霜天中见过闪耀的冰雪,我嗅到久旱后甘霖的气息,我听过风暴中的大西洋拍打着康沃尔郡花岗岩那种惊涛裂岸的轰鸣。科学有可能将这些以及那些愉悦赋予更多未曾欣赏到它们的人。果真如此,我们便善用了科学的力量。但是如果科学远离了生命——那种体现价值的生命——的在那一瞬间,它就不再值得称道,无论它有多高明,无论它有多精巧,它都可能将人类带上一条不归路。”
🐉来源:弗洛姆-《论不服从》 #弗洛姆 #读书会 #书摘
在表达思想的革命透彻程度上,恐怕无人能与伯特兰·罗素相提并论。他在《社会重建原则》(Principles of Social Reconstruction,1916)中写道:【人们害怕思想超过害怕地球上的其他事物,超过被毁灭,甚至超过死亡。思想是颠覆和革命的,是破坏和恐怖的;对于特权、制度、舒适区内的旧习惯种种,思想都无慈悲可言;思想不受政府和法律约束,它不事权贵,也不在乎年代悠久的世俗智慧。思想一直挖掘到地狱的深处,它不惧鬼神。它看到微弱如尘芥的人被深不可测的沉默包围,仍自豪地站稳脚跟,像宇宙主宰那样巍然屹立。思想是伟大的、迅疾的、自由的,它是世界的亮光,是人首要的荣耀。
但如果要使思想为多数人所拥有而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我们就得摒弃恐惧。恐惧令人在思想面前退缩——人们害怕思考后发现珍惜的信仰化为泡影,害怕思考后发现在生活中遵循的制度原来弊大于利,害怕思考后发现自己最终不怎么值得别人尊敬,而之前自我感觉是多么的良好!“若劳动人民都自由地思考财富,我们这些有钱人情何以堪?若青年男女都自由地思考性欲,道德说教情何以堪?若士兵都自由地思考战事,军队纪律情何以堪?杜绝思考!让人们躲入成见的蔽荫,以免财富、道德和战事受到损害!宁愿把人变得愚钝、怠惰、沉闷,也不能让他们自由地思考。因为一旦思想无拘无束,他们的看法也许就和我们大相径庭了。无论如何都要避免这样的灾难!”反对思想的人在灵魂深处的无意识中如此争辩。于是他们在教会、在中小学和大学里对思想大肆阻挠。伯特兰·罗素的不服从能力并不基于抽象的信条,而是基于最真实的体验,基于对生命的热爱。
如今持这种品行者为数不多,在生活富裕的国度就更罕见了。世人已分辨不清刺激和愉悦、兴奋和兴趣、消费和存在。那种恋尸狂式的口号“死亡万岁!”,表面上看只有法西斯分子才会呼喊,其实在富裕国度,内心赞许的人不知有多少,只是他们浑然不觉而已。这似乎也作为其中的一个原因,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对核战争以及之后将对文明造成的浩劫保持如此姑息漠视的态度,对防范这场巨大灾难如此不作为。伯特兰·罗素反其道而行之,奋力对抗危机四伏的大屠杀;他这么做不因他是个和平主义者,或信奉某些抽象的原则,只是因为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罗素并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浪漫主义者。他是一个头脑冷静的人,他很清醒在人的内心深处当然存在罪恶和愚昧,但他不会将此事实与所谓的“人与生俱来就堕落”的论调混为一谈——“人生而有罪”的论调其实在为那些过于悲观者寻找理由,他们不相信人的禀赋可以创造一个自己能安适栖居的世界。
罗素写了这样一段话,“在进入神殿庙堂之前,人们都得穿越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黑暗的洞穴。洞穴入口阴森恐怖,地面铺满绝望的墓石。在这里,自我必须死去,对无节制欲念的热望和贪婪也必须彻底戒除。只有这样,灵魂才能从命运帝国的控制中获得自由。一旦出了洞穴,那道脱胎换骨之门将指引人们重新沐浴智慧之光——新的视野、新的愉悦、新的温暖,这些智慧之光照亮了朝圣者的心。”在这之后发表的《哲学论文集》(Philosophical Essays,1910)中,罗素又写道:“有这样一些人,如果不能打开通往更为辽远深邃的世界之窗,他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如同生活在监狱里。这些人认为人类无所不能的信念过于傲慢
罗素在《科学展望》如此写道:“爱人、诗人、神秘主义的人,都比权力追求者拥有更大的满足,这是后者完全无法想象的。权力追求者要周而复始地变换他们的手法以免受空虚感的折磨,而前三种人之所爱对象是恒久不变的。我行将就木时,回头望来时的路,我在暮色中见过红赤色的土地,晨光中见过晶莹的露珠,霜天中见过闪耀的冰雪,我嗅到久旱后甘霖的气息,我听过风暴中的大西洋拍打着康沃尔郡花岗岩那种惊涛裂岸的轰鸣。科学有可能将这些以及那些愉悦赋予更多未曾欣赏到它们的人。果真如此,我们便善用了科学的力量。但是如果科学远离了生命——那种体现价值的生命——的在那一瞬间,它就不再值得称道,无论它有多高明,无论它有多精巧,它都可能将人类带上一条不归路。”
🐉来源:弗洛姆-《论不服从》 #弗洛姆 #读书会 #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