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onW in the box


Kanal geosi va tili: Xitoy, Xitoycha


@sheron_w 用来剪藏碎片化内容/脑洞的个人频道 | 兴趣使然什么都写

Связанные каналы

Kanal geosi va tili
Xitoy, Xitoycha
Statistika
Postlar filtri


小破不入渠🌏 dan repost
总流程接近过半,对《黑神话:悟空》最后说一点吧。

我不了解游戏科学团队,不作任何动机揣测,但一个事实是,《黑神话:悟空》为中国玩家打造了一个 alpha male 的梦。

从孙悟空这个英雄形象本身;到不计成本堆砌的美术资源,需要一块顶级显卡才能充分驱动,再用空气墙等幼稚机制,粗暴服务于美术表现,而不是玩法设计;以及黑深残风格且过度隐晦的内容文本……可以说,这个游戏天生就是为满足某种 ego 而生的。

故不难理解,为什么它得到了官媒的一致力挺,审核尺度的大手放行,且迅速与民族叙事和「男性购买力」捆绑起来。它给了所有人(你甚至不需要真的去玩它)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的,万国来朝的错觉,268 块钱就能买到。

但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种「男性气概」,其关键内核大概就在于「独自一人咬紧牙关也要突破重重困难的坚持和决心」,对《黑神话:悟空》来说,无疑指的就是它「类魂」的动作系统设计和很高的攻略难度。

任何真正的好游戏,都应该唤醒玩家心底,根植于人性的某种精神和品质,将它(重新)变得丰盛。如勇气、智慧、坚韧,又或者是友谊和博爱,用一个在中国被污名化的词,即「普世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我并不喜欢宫崎英高,将他视为一个「小众」的制作人。当年玩《黑暗之魂2》的时候,我完全理解它「很难,看似不可能,但依然可被攻略」的精神内核,理解「做到」之后的成就感,但这个门槛依然太高、太刁钻了。比东方还刁钻,东方我且能做到 Normal 通关呢。

想想塞尔达和马里奥,是怎么为玩家铺设阶梯的吧。任天堂的所有游戏都有极硬核的底层设计和高难度的挑战玩法。但任天堂更注重的是怎么把「攻略」的成就感赋予所有人,特别是孩子。因为他们知道,想让人性中的某一品质变得真正丰盛,就应该尽早种植浇灌。

这反而是《黑神话》相对做得最不好的地方。玩到第三回,我已经有了通关的自信,但攻略流程里忽冷忽热的水温,不断被空气墙打断的心流,都彰显出团队在底层设计经验上的稚嫩。它没有充分驱动玩家「通过坚持和决心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获取真正的男子气概,反而吹起了「开挂秒过去的云哥也可以觉得自己是齐天大圣」,这一爹味错觉。

我现在已自信,能不开金手指把这游戏通掉,也 appreciate 其优秀的美术表现、「拼拼图」的故事设计,以及算得上好玩的动作系统,但依然不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品。


R.O.D. dan repost
现在的互联网就是MMORPG而且是PvP特化的。选联盟还是部落其实无所谓,就是选个阵营好有人可以打,休闲一下发泄一下解解压。你要是不把网络当MMORPG玩,遇到了当MMORPG玩的人的话付出的时间精力理智成本太高了,要么就不参与这个游戏,要么就加入。结果是淘汰下来公共空间所能看到的就是一群一群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复制人乐子网络玩家,面对新鲜出炉的网路狂欢祭典,把一个个事件简化叙事成选择阵营的按钮,随时准备披上新鲜出炉的身份和对面厮杀。


借着巴黎奥运闭幕式的热度,今天狂补了21世纪以来的奥运开幕式,也算领略了一番各国的文化。我在这之中最偏爱的自然是雅典与北京的开幕式,作为奥运会历史上两个历史底蕴最深厚的承办国,希腊和中国在文化展示这方面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这不是重点。

我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在奥运会开幕式这种世界级的大型表演中,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在逐渐模糊,并在后疫情时代的2024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达到了顶峰。

雅典的布局显然是以坐在观众席上的观众为导向的——中央水池作为主舞台,演员会在池中向四处漫游;不在中心的表演多采用花车游行的形式,绕场馆一圈,生怕坐在另一边观众的看不到。一切服化道都秉承极简主义原则,哪怕坐得远真的看不清也没问题。

到北京这茬,人海战术的部分不影响现场体验,如果能身临其境感受到的也一定比转播震撼,但其他的节目是在更大的场馆中央的不那么大的卷轴上。有了能够拉近中央的专业摄影人员,我敢说电视转播和现场能看到的效果差距更大了。

等到里约,整个场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屏幕,事先准备好用来转播的预制录像也更多(哪怕他们一直存在,但前几届都比较克制)。其实这届开幕式我也挺喜欢的,但不得不说更像是优秀的多媒体展示艺术,演员只是屏幕上点缀。有一幕我印象非常深刻——在讲述现代化巴西的部分中,大基建带来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在底部屏幕上逐渐出现,与此同时演员在“楼顶”跳跃。虽然有点像廉价的骗游客去拍照的视觉欺诈类景点,但那一瞬间我真没分清楚到底是真在楼上还是假在楼上。

巴黎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法国人表示不装了,反正都是网上看要啥场馆,现场观众不存在的,河边给你封上想过去看也不行。要下雨?没关系,Lady Gaga 的歌舞秀提前两三个小时录上。整个开幕式一半都是提前拍摄、剪辑并后期的视频。

闭幕式上的洛杉矶12分钟似乎也深谙其道,汤姆克鲁斯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好莱坞大片和疑似预制的歌舞秀,身在现场的观众只能伸着脖子看视频了——不,估计打开手机低头看直播的效果都更好。

我们可以说,流媒体技术的增强倒逼了大型场面去提高远在千里之外的用户体验,毕竟普罗大众所造成的收益远远大于那几张门票的价格;与此同时,面向转播的策划导向也为主办方提供了更多捷径,降低了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新冠带来的全球大封锁以及经济大衰退更是临门一脚,加速了这个进程。

奥运会走下了神坛,新千年伊始的气势恢弘开幕式,以后可能也不会有了。再过几届,没准“线下”的概念都不复存在,管它经济下行还是全球变暖,大家一起戴上 VR 眼镜进入异世界观赏虚拟影像就完事儿了。




应该先解决内容的问题再解决工具的问题)x


拖了这么久终于开始编故事玩了。本来没想开仓库,但写着写着很想执行 git stash 或者开个 branch 什么的(因为还没想好故事到底要选择哪种走向),再不济也要有 commit 这样改了后悔了也可以回滚……这算职业病吗🥹


https://youtu.be/lPrjP4A_X4s?si=yCHYPgjvET-uaNZV

好像有种说法是,在高强度拉练的情况下,顿顿炸鸡薯条也能瘦。目前大部分减肥方法的原理也是制造热量缺口,理论上如果消耗足够大,超过了摄入的卡路里,也有可能会有减肥的效果。

不过,Kurzgesagt 前段时间出的视频表示,这个理论最近被发现可能是错的——大基数体重突然改变生活习惯、开始多运动确实能实现减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在摄入量相同的情况下,运动量增加并不会导致总能量消耗的增加。

用大白话说就是:你吃了一顿炸鸡,十分羞愧,决定去运动暴汗来燃烧这部分“多余”的卡路里,没想到的是,折腾一圈回来,可能和躺家里看电视消耗的卡路里都差不多。

听上去是不是很像电视购物广告里常出现的「躺着就能瘦」?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比如,人体的保护机制会让你不自觉地通过偷懒来补偿——如果你在朋友家楼下决定通过爬楼梯来锻炼身体,你可能到他家哐一下就坐下了,而不是像往常一样到处走走聊天摆弄新奇玩意儿。但更重要的是,没能通过运动消耗的能量会被身体用来做别的,比如……让免疫系统多干点活,激发身体各处的炎症反应。反正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就是了。

太长不看:光靠动是瘦不下来的,但还是得动。


ᴊᴜsᴛ ᴀ ᴘᴇᴇᴋ dan repost
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塞纳河畔升起十座在法国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女性的雕像。开幕式策划者意识到当前巴黎有五分之四的雕像是男性代表,所以才特意竖立了这些雕像。她们包括:

奥林普·德·古热Olympe de Gouges
起草《女权与女公民权利宣言》,为废除奴隶制而斗争,1793年被送上断头台。

爱丽丝·米利亚特Alice Milliat
于1922年组织了首届世界女子运动会,在她的努力争取下,之后奥运会大幅增加了向女性开放的运动项目。

吉赛尔·哈利米Gisèle Halimi
捍卫妇女权利,反对战争和殖民主义,是推动堕胎合法化和将强奸定为犯罪等社会议题的先驱。

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保莱特·纳尔达尔 Paulette Nardal
黑人女性主义者,黑人文学运动先驱,创办《黑人世界杂志》,是第一位在索邦大学学习的黑人女性。

珍妮·巴雷特 Jeanne Barret
第一个环游世界的女性。乔装为男人环游世界,收集和鉴定了许多植物。

路易丝·米歇尔 Louise Michel
积极参与1871年巴黎公社的活动,被驱逐后继续与法国当局的殖民政策作斗争,毕生为人民争取自由解放。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Christine de Pizan
哲学家和诗人,是所有作家里首位靠自己的笔谋生的人。她撰写《杰出之城》赞美杰出女性,构想了一个女性政府。

爱丽丝·盖伊Alice Guy
她是世界最早的女性导演之一,1891年上映的《甘蓝仙子》被认为是第一部叙事电影。

西蒙娜·韦伊 Simone Veil
1974年提交堕胎非刑罪化法案,致力于推动欧洲一体化。
source


去看了「去唱卡拉OK吧」,导演 Q&A 的时候有观众问,聪实上高中之后会去搞摇滚吗?

山下敦弘很老实,回答说漫画已有续作,聪实高中毕业后去了东京,变成了一个无聊透顶(つまらない)的大学生,目前续作的情节也和音乐没有半毛钱关系。台下一片笑声。

我猜测问这个有趣问题的人大概对日本动画有所涉猎,但没看过原作者和山やま的其他作品。讲高中生组建摇滚乐队的动画不计其数,而教黑社会唱K这件事也算是个象征叛逆的符号,好像也算契合。但看过和山やま的其他作品就知道,音乐只是布景素材,作者只是想写日常中人与人之间不可思议又带点好笑的连结(很隐晦的BL漫画)。

正因如此,聪实放弃了唱歌并不让人感到可惜,主角会成为无可救药大学生这件事过于真实而又无奈,反而成了一种笑点。




同人作品是不是也是一种 don't reinvent the wheel


频道主的快乐很简单,看几本后马克思主义的社科哲学书,其实根本也没看懂,但看着看着就用精神胜利法觉得富佬们花钱都是消费主义的奴隶,自己一分钱不花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赢麻了😄


最近为探索新爱好做功课,发觉控制住不为爱好花钱有点难。消费已不再是花天酒地的代名词,在发展能够代表中产阶级品味、成为社交资本的「积极向上」爱好时,很容易被社群以及意见领袖裹挟下消费,让我觉得哪里不太对。

比如像跑步这种理论上有腿就行的,也有不少种类的商品可以被购入,并且社群中的“成员”会向新加入者宣讲其必要性,比如好的运动鞋、速干衣、装东西的绑带和腰包、凝胶或是运动饮料这样的补给品、护膝乳贴膝贴,甚至去参加赛事也要交钱。中产最爱、门槛更高的户外和滑雪更是重灾区。

规模庞大的景观对爱好本身进行指导,让人产生别人都有我也该有的错觉;数量繁多的小规模圈子又形成了自己有趣的文化,为这一品类的消费找到足够的理由,并认为其他圈子的人在交智商税🤣

在这个连摇滚、大麻、音乐节都成为商品拜物教的一环的年代,像嬉皮士一样生活真的还能够称作是一种叛逆吗?我认为这个时代的叛逆可能是抵抗消费主义,我自己也许都做不到,但还是觉得这种行为很酷🥰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42483

上周末第一次试着跑了8km,之后几天下楼梯膝盖疼,遂查查询了正确跑姿🌚之前没考虑这方面是因为自己作为菜鸡能坚持去跑步就不错了先不管这些🤪

TL;DR
摆臂:平行垂直向前,不要左右交叉为身体增加左右旋转的力;大臂小臂同时转动,不要仅以肘关节为轴。
摆腿:髋关节为轴,带动膝关节和踝关节(臀部肌肉要利用起来)。
着地:长跑短跑的着地方式不同,这里仅考虑长跑——脚跟先落地,并由从脚的外侧过渡到内侧。
头:向前看,不要低头或者前倾。


布告栏上的贴纸 dan repost
时间来到 2024 年,资本主义终于被颠覆了……

你以为是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哈哈,不,是封建主义复辟了。

这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Technofeudalism: What Killed Capitalism》书中的观点。

https://1q43.blog/post/5901


上班摸鱼划水群 dan repost
嗯!


ᴊᴜsᴛ ᴀ ᴘᴇᴇᴋ dan repost
不知道大家现在能否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很容易在一些文娱作品中看到一种压倒性差评的现象。我当然不是在说那种烂到根里不值一提的东西,我说指向的是那些优缺点都有,但却被差评完全覆盖的作品。

如今的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动力场,可以说今天的人们普遍携带着自己的历史情绪在看待一部作品,这种情绪不仅仅是对该作品的,还包含对更早期其它这类作品的情绪,对该作品粉丝的情绪,甚至是这些年上网面对大多数人所体验到的情绪。

这些作品充当了一个β情绪的收集器(Bion),也就是人们会下意识的将自己最不耐受的感觉一次性的投放到某个到来挫折体验的事物上,试着把它作为自己所积累的历史情绪的出口。人们不喜欢一个东西并不会单纯漠视它,而是停留在舆论阵地持续斗争,有了各种“带节奏”和“反串黑”的情绪行动,有了不断集火的欲望,尤其是这种情绪能够和其他人的这类情绪发生连锁反应并获得大范围的共鸣时,它就越是能帮人们宣泄积累已久的情绪。

因此,情绪性差评的本质是一种迁怒,一种非常复杂的,收集了不同维度事件情绪后的集体迁怒。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文娱作品越来越习惯于讨好市场情绪,甚至是运作这样的情绪,这时候人们对情绪价值的需要已经超过了作品艺术性本身,就好像我们越来越需要任何形式的“糖”了,如果这颗糖能激发出我们对抗那种持续的系统性 dufuff 的体验,那它就会被市场所接受,甚至是被推崇。 source




最近进行的实验:小红书是可以用海外手机号注册的,而豆瓣和微博虽然明面上有这个选项,实际上都处于不可用的状态。

20 ta oxirgi post ko‘rsatil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