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又开工了。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我在伦敦两个不同的心理治疗中心工作,两家治疗中心由于性质不同且地理位置不同。二者之间差异还是蛮大的。
一家位置在伦敦金融城,算得上是金钱味道最浓的地方了。治疗中心商业化做的好,和国际接轨(但凡有国际大咖来伦敦都能被邀请到治疗中心来给大家见见),收费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一方面因为咨询费收的不低,一方面因为地处金融城,来访者大多数都是在金融城上班的专业人士。
在这个治疗中心遇到的来访无一例外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付得起价格不低的咨询费,有较好的反思能力和履约能力(比如按约定好的时间出席,不迟到不无故消失)。而且几位有长期伴侣关系的来访几乎都有同时在进行的伴侣咨询。时常是在某个小节我与来访探讨了一个问题,下周再见的时候,来访就会告诉我,这周这些内容ta在伴侣咨询中也说了说,得到了什么样的回应,然后我们再顺着继续展开。
这部分的工作总是让人觉得进展的很“容易” - 这个容易并不是我做了多么不一样的工作,而是来访者自身有充足的资源支持他们自己 - 比如他们的生活较为舒适,能够让自己有余力在奔走于生活之外有空间思考;比如他们受过足够好的教育,能够让他们有能力反思;比如他们因为自身各方面水平不错,找到的伴侣往往也都还行,在关系中能互相支持,能拥有有建设性的对话;比如他们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能支付自己个人咨询的费用,还能够再额外支付一笔伴侣咨询的费用,让两个咨询的效果互相促进,达到一种1+1大于2的效果。。。
然后这些一切又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个人咨询的深入探索会促进亲密关系的质量;伴侣咨询当中探讨的问题也会促进自己对自己的思考;对自己情感体验的深入又能促进形成高质量的关系的能力;这些能力扩展到工作当中,又总能遇到好的机会和愿意帮助自己的人;对压力/焦虑的耐受的提升又能让自己去做更有挑战力的工作提高收入。
而另外一个治疗中心隶属于NHS,也就是英国的公立医疗系统。遇到的来访者们就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NHS心理治疗是全免费的,也因此排队等待的时间特别特别特别长。目前遇到的来访当中,最久的排队排了近2年才终于排到。
因为心理治疗的特殊性 - 心理治疗不是一次性的,NHS一般会offer一个人12个月的免费咨询(最多可以申请延长至18个月)。也就是说,一旦你占到一个坑,这个咨询师就有12-18个月属于你了。可想而知大家排队都是以年为单位在排的……
往往能够“等得起”这么久的人,是因为他们“付不起”其他需要单独支付的心理咨询。时常让我觉得他们唯一可以支付的就只有时间。
在这个治疗中心的来访,没有工作是常态,个别有工作的也几乎都是在商店咖啡店打零工。且很多人伴随着各种身体的慢性症状 ,这里有很多交叉的现实:生活条件差无暇顾及身体;家里遗传疾病一直没有得到好的治疗;有药物滥用史给身体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遗留症状。于是乎一大半的咨询时间很可能都顾不上谈及心理状态,或者所谓更深入的“个人探索”,光是了解病史,搞清楚身体症状,了解清楚来访目前服用的所有药物(有时候为其种类数量之多感到震惊!)就要花掉不少时间。
而在咨询当中很多时候也不可能有什么自我反思的空间,个人的反思和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探索,不仅仅需要能力,还需要意愿。而这类来访往往二者都没有,没有能力因为很多人没有能够受过好的教育,成长于一个非常糟糕的、abusive的环境(这样的创伤性环境也是会破坏一个人思考的能力的);没有意愿常常让我觉得是生活已经让他们足够疲惫了,很多时候我们讨论的话题很basic,这个basic是指和生存最底层的需求有关:申请政府福利住房;到哪里可以找份合适来访的工作;怎么申请药物补助;和我是不是可以帮助来访多填几份表格帮助ta申请每次来心理咨询的路费补贴。
与此同时所有的工作进展都感觉如此的脆弱——在一个小节当中刚感觉到有一些建设性的进展,下周再见突然来访发现自己的伴侣出轨了;或者伴侣关系糟糕到双方暴力相向,暴力之下身体状态精神状态都倒退了;又或者这段时间刚刚感觉越来越稳定了,下个月突然失业了;这边来访刚告诉你觉得自己最近好转可以不再吃抑郁的药了,下个月发现孩子生病了……有时候作为一个咨询师都恨不得向天问一问,怎么倒霉的事情都在一个人身上发生啊?!?!啊?!?!
虽然NHS提供的包含在公立医疗中的心理咨询能有12-18个月,但是在我们的工作小组中,大家总是在哀叹,这样的时间根本不够,对于一个处境如此糟糕的来访,这一点点支持简直微不足道。
督导总是在鼓励大家,不要为没有进展而苦恼和感到挫败。要相信哪怕我们只做了一点点,哪怕这个影响只是一度的偏移,时间会把它带向截然不同的远方。
也是在这个治疗中心的工作督导小组当中,我感觉我把这辈子要听的childhood sex abuse案例全听完了。。。最开始的一段时间一直都在一种持续的震惊当中:为什么我们督导小组里面每个成员报的个案 都能有这样糟糕的abusive history?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就一直穿梭在这两个治疗中心之间。虽然肯定的知道我就是我,在不同的地方做着同样的工作,喜欢我的每一个来访,尽可能认真的对待每一节咨询。但时常又仿佛很恍惚,总会感觉像是在两个平行时间里面来回穿梭。
金融城的督导提醒我:不要总穿休闲鞋。有几次休息时间在tearoom碰到督导时恰巧我穿了卫衣,老太太 be like: Don’t tell me this is what you wear in sessions!——用一种英国人特有的有关心你又有点损的语气。在小组里督导也是向大家强调,至少要look professional!
而在NHS的治疗中心,督导不止一次强调过:尽量不要佩戴真金白银的首饰,穿着尽量discreet 一点。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来访是什么情况,如果ta在温饱线挣扎,你过于精致的着装无疑在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他你们不是一类人,又何来后续建立关系和理解的可能性。
在每一个要决定今天打工要穿什么的时刻,都觉得这个世界太割裂了。
【网评】写得太好了,社会不平等→个人经济条件/教育经历→身体健康/家庭状况/生活事件→精神健康,精神健康已经是最后一环了。心理咨询师体验到的艰难是反向撬动社会的艰难,体验到的分裂来自城市的“折叠”。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