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知识普及 第10讲 隐私安全】
(1)隐私安全的概念与隐私保护
3. 隐私保护的关键点
1)防止网络平台泄露隐私
晒照片、发状态的时候要留个心眼,社交平台(如脸书、微信)并不是隐私圈子,我们经常使用手机在社交网络发布生活中的照片,里面有时会提到居住的社区、学校、单位、生活状况等。手机拍摄的照片还包含
元数据,这些元数据都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大数据环境下,人们通过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在社交网络平台活动,同时使用云服务等网络新技术,网络中存储了我们大量的数据资料。
政府、法律机关、各种商业组织甚至个人都可以通过
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技术对在线用户的资料,尤其是大量的用户个人隐私信息,进行搜集、下载、加工整理,用作商业或其他方面。
通过网络数据挖掘,根据网络服务器访问记录、代理服务器日志记录、浏览器日志记录、用户简介、注册信息、用户对话或交易信息、用户提问方式等能够了解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所具有的意义。
各种各样的
搜索引擎具有强劲的搜索功能,个人姓名、出生年月、电话号码和住址等个人信息都会在搜索引擎覆盖范围内,这些信息很可能被别人用来盗用信用卡、银行账户等。
2)小心使用手机应用软件
多数应用程序安装过程中都会弹出询问“向您发送通知”“使用您的位置”等对话框,如果“允许”,这些应用程序会扫描手机并把手机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云服务器上,手机使用者的位置、通话记录、甚至家庭住址等信息都很容易被人获取。因此,安装软件的时候要慎重选择。
使用软件的时候也要非常小心,很多手机预装软件,机主的手机通讯录、短信等都是自动默认被允许查看的。还有一些默认安装软件“用不上、关不了、卸不掉”,这往往成为隐私泄露的通道。
可以利用
手机安全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对手机应用软件的
隐私获取权限进行限制和监管,例如控制软件读取手机信息以及使用网络通信等行为。
3)防止连接山寨WiFi、开启蓝牙、GPS等
使用
WiFi 时,个人信息在网络传输中容易被截获,如果传输经过的路由等设备被人控制,信息就没有秘密可言了。另外,手机的定位功能会将用户自己的位置信息暴露,也使手机容易被远程控制遭受攻击。
因此,当我们使用
WiFi 时,只使用自己了解和信任的网络,并且不轻易向外发送重要个人信息。对于平时不用或很少使用的功能,如蓝牙、红外、手机定位、高清摄像等,应予以关闭或停止使用。
4)防止旧手机信息泄露
在处置不用的旧手机时,很多用户没有彻底删除相关信息。这些手机无论是送给亲朋好友还是被转卖到二手市场,被删除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数据恢复工具还原,使得旧手机上个人信息存在泄漏的隐患。
我们可以选用数据粉碎软件进行对手机上存储的数据进行强力擦除,如
Eraser Pro。对手机存储卡格式化后重复存储大量无用数据进行覆盖,增加数据恢复难度。或者对旧手机进行物理销毁以彻底规避隐私泄露风险。
5)防止黑客入侵
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网页链接,从不可靠的网站下载应用等都可能导致黑客入侵。病毒、木马等恶意软件可对手机进行非法启动,私自联网,私自发送短信,恶意扣费,窥视摄像头,监听通话内容,窃取短信、通讯录、个人邮箱,以及手机中的照片、私密文件、账号、密码等信息。
#信息安全知识普及 #个人隐私
信息安全技术频道🔎
@tg_InternetSecu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