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епост из: 端傳媒官方頻道 Initium Media
【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陷倫理爭議,#明周文化 刊學生自白指未曾同意公映,輿論質疑漠視被攝者權益,呼籲罷看】
近日於香港公映的英華女校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陷入紀錄片倫理爭議。香港媒體《明周文化》昨日獨家刊登該片一女生阿聆的自白,指自己曾多次拒絕公映,質疑紀錄片拍攝過程和導演處理方式中存在問題,並指曾多次就公映問題與英華女校校方交涉未果。事件引發輿論憤論,更有人指要杯葛該片,不應再作二次傷害。
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下文簡稱《給》)由英華女校委約校友張婉婷攝制,拍攝歷時共十年,影片追蹤該校六位女生在英華校舍變遷階段的成長故事,並涉及2019年香港反修例事件、受訪女生及校方對2012年反國教示威、2014年雨傘運動的看法。該片去年首映後即引起熱議,並於上月取得29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奬最佳電影奬。
📌導演旁白引起權力不對等、違反紀錄片倫理的爭議
惟影片面向公眾放映後,卻引起一連串有關紀錄片拍攝倫理的爭議。曾任記者及雜誌編輯的吳芷寧於社交平台撰文,題名【好睇,但就係有啲唔舒服】的影評首先引發相關爭議,吳芷寧指「在不同安排上,導演的口吻和態度都令人頗不舒服」,並批導演以旁白現身過於直白,自身情緒、判斷過多或有違紀錄片倫理。
此外,吳亦在影評中質疑攝制團隊是否尊重了受訪對象的權利,一指受訪女生在首映之前未有看過final cut,「第一次看的那天還要對外分享」,批「不向紅線妥協,不為學校修飾,跟願不願意了解聆聽幾個受訪少年的顧慮和狀態,再考慮是否體諒調整,應該有本質上的差別。」
吳芷寧影評刊出後,引發網民對《給》拍攝手法和呈現方式上的討論和質疑,並引起輿論對紀錄片倫理問題的關注。不少人留言或轉載表示認同吳的觀點,當中也不乏反駁吳的聲音。如香港公民記者蕭雲便曾採訪劇中另一主角阿雀對導演旁白的看法,卻也引來另一輪爭論。而《wave》流行文化誌亦訪問了導演張婉婷,當中也有回應了相關爭議。
近日於香港公映的英華女校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陷入紀錄片倫理爭議。香港媒體《明周文化》昨日獨家刊登該片一女生阿聆的自白,指自己曾多次拒絕公映,質疑紀錄片拍攝過程和導演處理方式中存在問題,並指曾多次就公映問題與英華女校校方交涉未果。事件引發輿論憤論,更有人指要杯葛該片,不應再作二次傷害。
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下文簡稱《給》)由英華女校委約校友張婉婷攝制,拍攝歷時共十年,影片追蹤該校六位女生在英華校舍變遷階段的成長故事,並涉及2019年香港反修例事件、受訪女生及校方對2012年反國教示威、2014年雨傘運動的看法。該片去年首映後即引起熱議,並於上月取得29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奬最佳電影奬。
📌導演旁白引起權力不對等、違反紀錄片倫理的爭議
惟影片面向公眾放映後,卻引起一連串有關紀錄片拍攝倫理的爭議。曾任記者及雜誌編輯的吳芷寧於社交平台撰文,題名【好睇,但就係有啲唔舒服】的影評首先引發相關爭議,吳芷寧指「在不同安排上,導演的口吻和態度都令人頗不舒服」,並批導演以旁白現身過於直白,自身情緒、判斷過多或有違紀錄片倫理。
此外,吳亦在影評中質疑攝制團隊是否尊重了受訪對象的權利,一指受訪女生在首映之前未有看過final cut,「第一次看的那天還要對外分享」,批「不向紅線妥協,不為學校修飾,跟願不願意了解聆聽幾個受訪少年的顧慮和狀態,再考慮是否體諒調整,應該有本質上的差別。」
吳芷寧影評刊出後,引發網民對《給》拍攝手法和呈現方式上的討論和質疑,並引起輿論對紀錄片倫理問題的關注。不少人留言或轉載表示認同吳的觀點,當中也不乏反駁吳的聲音。如香港公民記者蕭雲便曾採訪劇中另一主角阿雀對導演旁白的看法,卻也引來另一輪爭論。而《wave》流行文化誌亦訪問了導演張婉婷,當中也有回應了相關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