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巨头中国战略全面收缩:五年布局终折戟 跨国银行缩减在华业务规模随着地缘政治紧张与经济环境变化,国际投行的中国扩张计划正遭遇十年来最严峻挑战。彭博社获取的内部数据显示,高盛、摩根大通等华尔街巨头已连续两年缩减在华人员规模,摩根士丹利中国投行团队较2019年腰斩至50人,瑞银证券业务人员骤降三分之一。截至2024年三季度,全球银行对华风险敞口缩水超20%,四大行2023年在华总利润仅3370万美元,不足高盛CEO所罗门个人年薪的两倍。
这一颓势与五年前形成鲜明反差。2019年摩根大通戴蒙声称将"全力投入"中国市场,高盛曾规划员工翻倍至600人。如今外资行集体陷入"交易荒":过去四年中有三年中概股暴跌,2020年创纪录的香港IPO规模至今未恢复疫情前水平。尽管中国监管部门2019年开放外资全资控股,但结构化产品、资产证券化等核心市场仍对外资设限,蚂蚁集团350亿美元IPO临门叫停事件更引发行业震动。
多重压力夹击下,美国银行成唯一回避境内证券业务的主流机构。摩根大通甚至制定应急预案,为中美全面制裁情景准备数据撤离方案。凯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Christian Davis指出,美国模糊的国安审查规则已产生"寒蝉效应",而硅谷银行前CEO Ken Wilcox则认为在华美企存在"集体误判"。特朗普政府近期宣布对华钢铁征收25%关税后,分析人士警告华尔街正面临"最不可控变量"。
转向亚洲其他市场成为新选择:日印业务增长部分弥补了缺口,瑞银因瑞士中立身份逆势扩张。但中国67万亿美元金融市场仍具战略价值,部分银行将其视为需数十年培养的"长期赌注"。彭博数据显示,尽管中港股市上周创三年新高,外资对中国资产的热情复苏依旧疲弱,北京刺激措施成效尚待观察。
来源:
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