Фильтр публикаций


苦难一直是充满冲突的议题,从吃亏是福到毫无意义都有人支持。
但实际上更了解眼中苦难的人时,就能察觉它具有一定相对性。

当然并不是说程度上相对,而是在叙事上我们眼中的苦难在过去的叙事中是代价,甚至是荣耀。
就像曾经的被老师体罚,老一辈一般都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观念中这是一种要学好的代价。

当然现在所付出的代价乃至荣耀也会成为以后的苦难。
现在基本都不会觉得为了学习所付出的是什么问题,最多谴责一下高中应试地狱。

但是以后学习方式改变,ai教学甚至直接灌输不用学后,那一代人看现在也只是苦难而已。
如果应试地狱中的人活到了那时候,自己几十年的付出被一句苦难概括。他直接承认那只是苦难的话,在心理上是一种酷刑吧。


以前双人成行这个双人游戏很火的时候就买了,想着说不定很快就会有人陪我玩。
结果一直等,steam上它的折扣从20%变成30%再变得更高。

如今原价198都已经只要38了,身边会玩的小情侣都玩过了,我连游戏都没下载过。


在职场讨论上不同的观点背后是他们对打工这件事情的观念。

有部分就认为打工是和公司一起改变世界,所以自己吃点亏也是可以的。
打工多几年后更流行的看法是,打工就是出卖劳动力而已,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摆烂态度。
有些老油条就已经把打工过程当成博弈与对抗了,不光是交换,还要赚的多。

这个博弈也就是管理与员工的博弈。
作为管理希望员工努力劳动,通过奖罚制度来激励产出。
最好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己家,同时自己还不需要付出奖励。
最经典就是画大饼,管理最喜欢吃这套的毕业生了。

然后作为员工,自然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例如涨薪绩效以及减少劳动时间。
在缺乏奖励制度情况下,老油条们只想摸鱼甚至干私活。
认为多干一分钟就亏了一分钟,这在新人眼中就是效率极低的害群之马。

而如果有奖励制度,通常也会权衡是否划算和钻制度空子。
例如夸大自己产出,反复造轮子的无效产出,甚至搞忽悠新人替自己干活然后揽走功劳的事情。

然而这么一帮人却获取到了不少优势,毕竟他们主动参与了自己利益上的博弈。
也就可能在技术岗位会因为缺乏对技术专注有所损失,哪怕他们会不顾公司情况,搞拿公司项目练简历的情况。


在人生的路上随着人的成长,亲密关系的变化难以避免,
旧的关系联系变得稀少甚至离开,自己也不断遇见新的人。

如何看待和处理这情况自然是社交观上的重要因素。
最直接的处理-放弃关系就深受喜爱,尤其是在关系时间短,还有很多其他选择的人上。
最多会尝试挽救一下,让关系回到之前的情况,不能就放弃了。

与其相伴的是以自我而建构的社交观念。
例如自己需要一个有空的陪玩位置,晚上陪聊的朋友位置。
如果对方因为工作没时间,丧失了需要的属性,就会被放弃,自己不需要了也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接受关系的转化,就像作为父母必经的见证孩子成长。
这打破了封闭的自我世界,扩充了容许的关系到真实的程度,并会在变化后重塑关系而不是直接放弃。

关键是这会从喜欢行为和位置变到真正的喜欢人。
喜欢人才会容纳它的变化,而不是谁能陪我就喜欢谁的社交形式。

2k 1 19 23 41

如果要说国产独立单机游戏宣发最喜欢的关键词,大概是类roguelike(随机生成关卡和永久死亡)多到我这种爱好者都觉得太多了。

而且可以感受到选用这个的原因,很多只是独立游戏为了扬长避短,逃避问题。
首先是因为人对参杂了随机性中的重复不敏感,而且还会永久死亡丢进度,能大幅延长游玩时间。

而某些游戏不搞这个,搞线性通关玩完可能还能两小时退款。
搞了能够在开发资源不足,实际游玩时间不够的时候,不被吐槽游戏时间短显得价格高昂。

另外有些过分的搞局外养成加数值,然后实际游戏数值是按加满来设计的。
导致玩家不可能一开始就通关,得肝十个小时才能正常游戏,更是不可能退款。

另外也能大幅减轻独立开发常见的数值平衡问题。
其他游戏平衡烂了很明显,但是由于roguelike不能稳定选到不平衡物品,导致影响不大。
随机导致不管多烂都得拿,也不会每次拿到不平衡的,甚至还能把问题变成功能。

roguelike好处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感觉现在能沾上都会带上,什么游戏都能roguelike。


在不同场景观察同一个人,尤其是在不需要维持稳定人设的互联网,就很能体验到人的多面性。
这个群自称抖S会天天调戏群宠的人,可能在另一个群就是群宠猫娘。
都很灵活的选择性表现自己,遇到比自己强势的就变成被调戏的弱受男娘,反之遇到比自己还弱气的就翻身当主人。

虽说如此,在同一个环境一个人很少会出现角色变化。
一方面是人本身有维持稳定人设的心态,另一方面是需求的生态位满了。

都会维持对别人原有印象,不会去试探另一个人是不是装的,哪怕实际上轻微主动一下它就会暴露另一面。
直到某个很主动的人把它展示出来,才会上演群友纷纷震惊于原来这群友还有这一面,这种上演无数遍的老套戏码。


很多喜欢计算机的人在看不上Web开发的同时,都梦想过自己用技术做一些宏大的事情。
一般也是心中的“计算机皇冠上的明珠”,像是实现一个操作系统,制作一个自己的游戏。

特别是某些不满足做一个玩具项目,真的认为自己行的。
像是经典之辍学开发国产游戏,无论是结果还是过程都很难评。

主要这些玩意不仅是技术明珠还是工程管理上的明珠。
像游戏基本上是一份付出一份回报,数值关卡美术都要时间,技术好不能加速。

纯粹的堆叠人天,不够就是做不到。
如果不想开发完就过时,要做团队管理。
但这通常和想做的人的想法背道而驰,它只想体现自己技术而已。

其实就和有创意写段子的人很多,但能写好长篇的很少一样。
技术好适合做小项目,小才能体现个人技术,大了作用会稀释。


过年空闲时间光在打游戏了,不过也可以说是辞旧迎新的一部分。
就是把旧游戏进行一个筛选,只留下明年还要玩的游戏,不想再玩的就隐藏和卸载掉。
不过就算不断电子早泄,玩到一半不想玩,现在玩的速度还是没有买的速度快。
买只要几分种,玩要好几天甚至好几周,太费时间了。


不过从历史的重复角度来看, 现在人类对AI的绝望程度是不太对头的。
大概是因为AI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发展速度快,另一个是它目前缺乏解释性。

历史上发展速度慢的时候,每个阶段后都会自发的调整从业人员人数。
到最终绝望时人已经不多了,但现在发展太快了直接行业性爆炸。

第二点就是因为人类对于自己能否理解和做到有着很强的执着,哪怕是理论上。
如果能,即使别人快无数倍也不会如何,就像计算器于人类计算一样。
从而产生最终的心态:让步, 认为这些无聊的工作应该让给机器去做。

在历史上的机器几乎都是先研究原理,懂如何做才制造的,人也可以重复这操作。
从而没人会认为机器超越了人,但是AI制造出来了但是人无法理解和复制,就异常地绝望。
AI理解性理论突破后才能在现实见到人类对AI的和解。

5.2k 1 11 12 28

AI很火,而且由于AI迭代的太快,而且在不同领域速度不同,就能观察到反应的整个阶段。

首先是否定: “我这个领域比较难,AI短时间做不到或者没人做“。

然后AI第一个版本出来后变成愤怒:“无耻AI抄袭人类成果”,“只会产出大量低级内容”

接下来随着AI发展变成妥协: “AI还是需要这个专业的人使用才能发挥真正实力“,”只是工具罢了,我们接下来要善用AI“

最后AI工具理解力够强后变到绝望,“这个行业谁还需要人类?”,“转哪行不会被AI取代”


每到过年,都会感慨别人记忆力真好, 明明一年也就见一两次, 居然能记得那么多人 辈份,姓什么,住哪个村。

自己也就记得几个熟悉的人的辈份,大概是因为自己记忆力不好吧
然后能用的记忆力有限,在其他地方用得多了,其他什么都记不住了。


又是一年除夕,自我感觉相较于前几年自己年轻的时候,如今已经是到自己塑造年味的年龄了。

以前自己刚脱离要强制参加的年龄,就非常之冷淡或者说羞涩。
别说给人发新年祝福了,直接是什么都不想参加。
然后有时就大过年开始emo,觉得没人理我blabla。

而如今都到大叔年龄了,更多的是得主动参加甚至主持了。
要买新年装饰,发祝福或者红包,拉人在现实或者游戏里放烟花,和各种新年活动。
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年味,并和害羞的小朋友们一起分享。


不要滥用XX这种句式的文章让人感觉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废话。
尤其是同一天看见两个相反的文章后,“不要滥用严格类型/宽松类型”。

掌握后看以前的状态可能就认为以前太滥用了,但是忽略了自己之前并不知道什么算滥用。
这通常说不清楚,需要一种感觉。

而习得这种感觉的方法却通常是滥用,像学语言时一样,滥用以从反馈中探索正确的边界。
进而导致关于滥用的文章通常是会的人不需要看,不会的人正需要学习什么算滥用。


看某些大模型研究就有种熟悉的即视感。

一开始模型参数小的时候,还能可视化来理解每个神经元连接的作用。
后面参数多了就难以做到了。
不过到了大模型时代,巨量神经元形成宏观上可交互的“脑子”。

于是就有人做宏观上的研究,例如像某些研究prompt所激活的对应权重区的,就很像隔壁神经心理学。

甚至还有连神经元都不研究了的,直接问卷调查,设计prompt然后挨个去问大模型。
像这种“LLM的性别偏见研究”把LLM换成其他词投到隔壁心理学期刊毫无违和感。

就感觉有人把隔壁心理学的整套方法论搬过来了,对LLM搞LLM心理学。
不仅兼具了心理学好水论文的特性,而且还具有研究神经元有上帝视角无需昂贵设备,问卷调查百万字仅需几块钱这些隔壁心理学梦寐以求的特性。

5.4k 1 41 16 51

又到年底了,没有独立空间的小男娘们的灾难期。
只要一不小心,父母就会从各种床底/衣柜/箱子里收拾出像是儿子女朋友的衣服。
说不定还能找到他们用的玩具,就是从来没见过儿子的女朋友,只能去问问儿子这堆衣服是怎么回事了。

6k 61 31 20 72

快过年了,给自己买点小零食年货,其中选了几包最喜欢的牛肉干。
到手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包装,和这两年买的一样的。

不过一看包装上的字,天都塌。
上面写的是名称:鸡胸肉,打开淘宝查看订单,商品名称也改成了鸡胸肉。

哎,虽然知道这个价格肯定买不到牛肉。
但是你好歹装一下啊,我也能装做不知道,蒙骗一下自己。


听到有人用“夹缝中”来形容毕业后现在的状态,觉得再合适不过了。

在此之前每一步都踏在了大众的路上,直到没毕业前都在群里讨论着大学课程学习,绩点与挂科,垃圾学校。
毕业后也如以前一般对这些变得遥远的事情丧失了兴趣。

预想中本该找到一份工作,改为和工作群体一样关注工资绩效,公司技术陈旧之类的新问题。
但却在恶劣的形势下毕业即失业了。

如同落入了夹缝中一般,似乎不管哪里都不合适自己。
虽然这种情况一直都有,但是因为这次影响太大,夹缝中的人太多了。
就变成了一种临时层级,就像某些抱团取暖群里交流没找到工作前干什么好,怎么省钱,该学什么。


某天,有人在哭穷,他直言:寒假父母不给生活费了,已经要穷死了。现在三个钱包加起来不够一顿疯狂星期四,v我50

就有人说了: 你有手有脚的,自己去赚钱啊
他答道:我已经在勤奋的每天赚钱了啊
疑问的再问: 你打的什么工?怎么会赚钱了还没钱,还是花掉了?
他答: 我每天坚持在拼多多做任务领三毛钱,在番茄小说听书领三毛钱,再在抖音极速版看视频领三毛钱


其实我没在bio挂这频道,甚至不愿提到。 倒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而是很早就知道这作为一个个人频道,并不能真实的展示自己。

许多人相信透过从一段文字能看到作者,但实际上只能看到编写时的虚构作者而已而已。
没有人会相信接商单宣传和写段子时表达的是作者本意,但是我这看起来很像一个个人频道,让人忽略了虚构作者。

另外可靠的展示需要的是均衡全面,像其他个人频道一样什么都提,但我往这频道写的东西是有选择性的。
所以说别人浏览这个频道非但没有了解,反而比无知更糟糕,只获得了偏见。

曾经有位朋友问我:“你频道那么多订阅肯定很多人喜欢你吧”
我回答:“并不是,它们只是喜欢我频道内容而已,最多算喜欢虚假的我。事实上,和我有交流的都不太喜欢我频道。 喜欢我频道的都不喜欢真实的我。”


都在说不擅长社交,但是其中的差距比银河系还大。
就像有些人会说自己情商低不擅长社交,但是如果你信了然后同病相怜的话,就会在以后某天发现一件事。

他截图里的未读私聊小红点的数量,比你出生到现在的私聊人数还多。
他所说的不擅长社交是指没把别人好感度刷到攻略成功,而自己说的不擅长社交是指压根没人跟自己说话。

Показано 20 последних публикаци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