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的频道


Гео и язык канала: Китай, Китайский


青鸟的日常和吐槽和段子和群友故事

Связанные каналы  |  Похожие каналы

Гео и язык канала
Китай, Кита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ка
Фильтр публикаций


说到学习和知识的意义,回答那是五花八门,什么要考试/消遣/工作/满足好奇心之类的太多了。
不过当听到说“知识是我获得尊重的方法”,加上人的身份一下就变得现实主义了。

当毕业后,就没法再使用学生时的理由。
也没有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从而能解释其作用。
而是带着学过的知识当上了一位保安/外卖员/服务员/福利姬。

这个时候知识的一大作用是把自己和其他人区分开来。
“虽然我们都在卖,但是我学过很多,不是因为我不努力。”
虽然并没有人关心,为自己服务的人学过什么。


中二病,活在自己世界这些描述经常被用于形容部分不成熟的少年,一般用于对比自己当前年龄的成熟。

然而一到中年,都活在自己世界里反倒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无论是中年老二次元,还是看我国又赢麻,乃至是看佛教修行修心,都不少。

主要不管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对世界怎么想这种事完全没有人会关心,也不会对世界造成什么影响”,都是自己的现实。
反正想完该打螺丝还是得打螺丝,而不如贯彻“如果一件事有助于我高兴,那就相信它”的理念,除非它真的和自己现实有关系。


似乎由于大学不教学科历史,导致不时能看见这种吐槽 “原来这个几十年就有人做了?”。

大学作为通识教育,教的几乎都是1950年之前的成熟理论知识,然后实践知识就到2000年以后了。
于是除了部分新学科,中间就有一个消失的50年。

虽然只要把课程名前面加上两个字 现代,就能得到一本研究生教材名。
里面包括了新内容,但是一般含有高浓度的数学。

要说这有什么影响,大概只有对积极课外自学的人吧。
他们知道了才会想着去学,同时也会影响他们对自己水平的估计。
对于摆烂人来说能不挂科就可以了。


很久之前刚上网那会,主要论调还是那种网络社交切勿涉及现实。
就几乎没人会发照片,面基更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情。

对于自己这种又丑又在某个偏僻角落的人,就很喜欢这种平等的氛围。
但是后面互联网普及,从各种微信摇一摇之类开始,不涉及现实早就没人提了。

在网上就能感觉到某种来自现实的氛围。
可爱的群友在发自己照片,最亲密的那帮人都在大城市里都线下见过面。
自己又丑地理又偏僻而喜爱的平等感早已不复存在,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别人说做到什么事情时,如果是自己会的就经常在表现上有些不以为然,就让对方有些失望甚至被激怒到开始质疑你。
然而自己也经常遇到同样的事情,而且矛盾的是见到了对方努力过程就会给予不同的评价。

就想到某张鸡汤图,大意是比起别人爬上高山,自己从深坑爬出来也很厉害了。
之所以只是鸡汤,正是因为总有人以自己为地平线吧。
刚到达时认为自己刚从深坑爬出来已经很努力了,但只要上去了就忘掉了深坑,除非亲自看见了别人努力。

于是看着就有高傲和冷漠的感觉,还是希望自己能更人性化更亲切。
当别人说的时候能考虑的更多更人性化,而不是变成眼里只有自己或者技术的油腻中年人/技术人


接触女性比较少的二次元宅男对于三次元女性总有一些失望和落差感。
除去物理因素外,主要是觉得性格不够可爱,不如二次元女主和群里的群宠。

对比对象不仅表现可爱,说话温柔体贴,不管怎么调戏也从不骂人,就算生气也是傲娇。
但是就像段子说的,可爱表情包基本都是男生发的,女生更喜欢发熊猫头一样。
大部分三次元女生表现并不会刻意的可爱,也不太需要,毕竟通常亮出自己女性身份就足够了。

并且参考对象目的本质上都是希望你喜欢自己,不管你怎么样都会尽力维持关系,也不会想惹怒别人。
但是以三次元的情况来说,备受宠爱的人并不会像缺爱人士渴望关注,反倒是关注溢出到厌烦了。

这就没必要太在乎别人的心理感受,以旁人的角度来看就不太可爱,把各种不友好都摆到明面上了,就像某些小红书帖子一样,而且各种拉黑骂人也不会有心理压力。
而且就算这样,照样有不少男生在舔,性格可爱就显得很多余。


在AI加持的搜索下,感觉自己和萌新的知识差距越发模糊。
以前虽然也都是靠谷歌,但是不懂术语/英语这种搜索关键词导致萌新搜不出来,搜出来也可能看不懂。

也算好事,只是让学习的两面知识和能力中的知识变得更不重要。
但是能降低沟通成本,也能弥合一些普通人与专业人士之间的矛盾。

看对专业人士的批评,基本都是谷歌之后觉得对方骗自己,例如开中成药。
反过来就是烦恼用户拿着错误的谷歌结果来瞎搞。
基本都源于知识的差异,但是几乎不会对能力有异议。

这大概也会对能力有更高要求,毕竟别人可以拥有同样的知识,但是还是选择交给你做,那就得具有更高性价比或者能力限制了。


拥有一门有深度的爱好例如数学/物理/哲学(科普不算)至少有一个好处,他可以很自信,没那么多攀比焦虑。

因为这种群友可以平等的看不起每个不懂数学/XX的人,不管他是BAT程序员还是小学生,都一样,而且通常这里面包括自己。


最近有看一类书籍结合了两个领域的名词,例如书名像 投资的熵理论/相声的有限元分析。
而书评通常是两极分化,一边是夸作者思考深度和有启发的,另一边是批评作者对某个领域无知,瞎用概念没有实际意义。

不光是书,这也在社交媒体上很常见,评价同样是两极分化。
毕竟在专业化的社会很常见的事情,一位学A的人看到了B的科普,很容易得到启发。

启发自然是好的,但是有人只懂A,但是看了科普后,没有继续学习B深刻的内容,反倒开始思考起A与自己眼中的B的深刻关系,也就是学的太少,想得太多,重点是自我感觉还良好。
最后得出一些深刻但又浅薄的思考,深刻指结论可能是人生观级别的,浅薄指概念的浅薄,这样自然难免被懂的人批评。

实际上懂的越多越难得到启发,因为懂的越多它背后的概念就越重,无法简单的类比和建模。
就像量子力学有句话叫没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学,但是一堆人刚看完科普就能得出自己的量子世界观。


如今看到颠覆认知/深度思考/人生意义/balabla这种词,都感觉有种味。
就和政治黑幕/投资智慧/心灵能量这种词于中年人一样,只是这种面向的是青年。

具体的来说就是看多就感觉对方下一秒会冒出这种话
“语言认知的唯一捷径”
“宇宙是一个计算机,人是一段代码”

再刻板印象一点就是那种爹味溢出的理工男,从专业出发得出自己的深度思考。
但是几乎没在现实发生过作用,最大作用是在网上发暴论。


终于明白一直记录戒色Day N(N


一项能力的成熟度正体现在对随机性的依赖上。
刚开始时总是没有把握的,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出来,不管是写代码,做研究或者修东西都一样。
这也算是一种障碍,像让新手做点项目练手,总有不确定自己能做就不想做的,想做十里坡剑神,虽然实战才是最快提升的方法。
而专业的一大体现就是能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做到什么程度。

另外就是做了也不能确定效果。业余做点什么,既无法评估自己产出等级如何,也无法预估结果。
像业余做视频或者产品就这样,随便做几个,然后期望其中一个有运气而火起来。

而对于运营类工作来说,自然不能这样,总不能对老板说宣传数据看天意。
而是要求每个产出都要有火的潜力,然后在ROI足够的情况下,不火只能说明宣传投入不够。
对他们来说这不是运气支配的,而是靠努力就能达到的技能。

2.6k 6 13 16 19

现在APP什么都往里面塞,现在感觉比起实用软件更像某种MMORPG游戏。
如果玩过4399塞尔号/奥比岛/洛克王国之类的,都知道,不管主线剧情是什么,里面一定内置一大堆小游戏和活动。
时间久了,一般玩家都无法完全搞明白这游戏里到底有多少没玩到的内容。

并且同样的隔三差五出活动,繁琐程度还比起游戏里有过之而不及, 都是各种来回跳转跑图,邀请好友,要求你玩某个小游戏。
同样的是,活动都是给一些蚊子腿奖励,还得坚持每天上线把活动做完。


看着某些技术群里群友热闹的样子,总是有熟悉的感觉。
曾经自己也是有很多同好,有很多想分享的,能为了那样工具好吵一晚上,但是已经随着自己停止学习而消失了。

当真的对一样东西感兴趣时,而不是只为了及格时,对其的探索会带来很多可能性。
在尝试工具/加入社区/活动来提高自己时,会与新事情发生交互,认识许多新朋友。
有很多不知道的想要和其他人分享,也想从别人身上学习,也在做有趣的事情。

可以说是少有的能互相展示自己特点的过程,互相鼓励,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在交互中了解别人的性格和优点,就和学生时代一样。
光是我认识的朋友里面,就有好几对都是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了解,某天就好上了的。

而当停止学习时,这些就消失了。不再一直探索,也不再纠结于哪个好之类的问题,回归到使用上。
就像现在这样,就看着很无聊,也没有社交。碰到同样在学习的也不知道聊什么,像老古董。

4.1k 9 34 37 46

看书单发现一本很久之前初中时就看的小说,XX的贫穷物语。
背景里网购不太发达,其中笑点就是主角非常穷,东西只买临期打折的,每天都要定点去超市抢临期便当,还得为了钱疯狂打几份工。

但是如今看自己生活,好像好不到哪去。同样的每次都是看临期处理区,各种活动也是要定时抢的,工作自然也逃不掉的同样自己依然非常穷。


一个人是感觉到学的怎么样的,而自己从兴趣出发学习完一样东西。
如果是偏理论的,就算懂了,也感觉没有把握住。

仔细想想主要是因为学习的都是现成完善的内容,完美是最让人感觉无法把握的。
不像工程,不管学啥,都能看出它有什么可改善的。

而完美往往是因为缺乏对未知的了解。普通的学习只是了解了已知,不清楚没看到的地方有什么。
只有掌握了学科的方法才行,就能虽然不知道具体结论,但是知道能研究的只有这些内容。

具体的来说就是把教科书里的第二级目录遮住,也能知道书会讲什么,会研究的无非就那几样。
不过这需要真正的深入,不是单纯学习能得到。
例如像一般大学生学完高数遇到新函数也不会想到可导可积,解存在唯一这些问题。


现代的思想开放过程导致了现在人类关系分级异常混乱,各种误解。
虽然已经不像古代那样男女授受不亲,看个裸体就得结婚了,但是大家开放的程度完全不一致。

像是现在仍然有坚持传统结婚洞房的,也有朋友就可以看裸体的,也有喜欢约炮的。
人们对于不同等级的关系该做什么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

但是又依然会发展关系,于是就会发生各种矛盾。
光是看比自己开放的就觉得对方胡来,看保守的觉得对方不主动。

以及非常经典的两个情况,
一个人希望能和对方进一步,然后就可以约会看电影之类的。
但是对方很开放,认为这是这个等级就该做的。
就觉得我没和你做过这种事情,怎么可以进一步呢。

还有就是看着对方又跟自己吃饭,一起玩,甚至贴贴,做了好多情侣做的事情(自认为)。
就觉得对方对自己有意思,然后表白时对方表示自己认为朋友就可以做这些事情啊。


感觉二次元游戏已经成为最大情趣服装设计师。
本来为了迎合受众,服装都带有一些色情意味,尤其是卖不带数值的皮肤的。
夸张的就根本不可能穿出门,已经跟情趣内衣差不多了。
而且受众正是最色色的年龄,连福利姬都喜欢出cosplay图包。

于是游戏推出新的色情服装,等到店铺做完,福利姬就开始当成情趣内衣来买。
也有买给自己女朋友,或者买给群友让对方返图的。
像某些裸露度高很难出展的cosplay服,能一直有货全靠福利姬和宅男当情趣内衣买。

而二次元手游的更新频率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他们出什么能影响到下一季度的色情内容里会穿什么服装。


自适应这个词现在已经是一个形容用户群体的贬义词了。
但是一个人自适应的时候,通常不是人的问题,只是不得不接受后的自我安慰。

就像买了一个很贵的东西,又不可以退货,只能在缺点中找出一些优点来自我安慰。不然天天想着这不好那不好,就很难受。
不过现在产品很少有无法退货的情况了,大不了出二手。
反倒一般是被生态绑架或者就这一家做,导致事实上换不了其他产品,只能接受缺点。

也间接导致这种用户群体看起来非常自适应,毕竟不管怎么骂自己还是得用。
也显得批评声非常多,不像其他产品直接换掉,只有自己不得不用,怨言才贼大。


昔日畅聊到深夜的qq好友们,如今只会静静地躺在列表。
仅有的会重新联系的原因是:他qq被盗号了,给我群发小广告。

Показано 20 последних публикаци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