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账 杂谈,还是香港和电影节(一)
香港的影院总是把冷气开的很足,对于4月体感30度左右的天气,赶场从满头汗的状态进入只有16度的放映厅只有几分钟的畅快体验,接下来就是在座椅上瑟瑟发抖直到结束。日程被我排的很满,虽然有时在 Google Map 上检索到的时间小于两场电影之间的空隙,但是实际操作下来,平均间隔40分钟还是最稳妥的打算。这几乎赶上我给上海电影节留的赶场时间了。据我观察香港人日常走路的步幅和步频并不大,地铁站换乘、小巴站到公交站、商圈到地铁还是有一些距离,尤其是对于赶场来说,有时候步行速度可能比坐地铁更快,但是相比北京香港的行人更放松一些,在北京,无论你骑车走路或者挤地铁,所有人似乎都理所应当地默认”别人应该先给我让路“,在香港,紧迫感消散了。
因为开售时幸运地抢到了洪常秀,所以到达香港的第一天就看到了整个 HKIFF 期间最好的作品之一。洪常秀对金敏喜的爱有多宝贵,或者特殊,可以在《旅人的需求》里分辨出来,金敏喜美的瞬间,我相信洪用镜头书写出来了;于佩尔在洪片里就全无爱意,只有喜爱。我想这也许是为什么洪要用”旅人“来拍摄于佩尔,对他来说语言负担着比分清界限更重要的任务,语言本身就是距离,在于佩尔身上旅人是比爱人更优先的属性。中国人不免要借《旅》里东亚妈展示一下自己的心理创伤,母亲在洪片里是工具性的,在观众这里也是,我还是觉得早点摆脱这种精神暗示比较好。从圆方赶到铜锣湾,简单在时代广场转了一圈,食肆的价格让我自觉径直奔去影院。
库布里克第一部长片《敌后袭击战》,大陆译作《恐惧与欲望》,后者更贴切一些,所得到的评价是他整个生涯里最中肯的。对这部一个多小时的黑白电影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忽略它(甚至可以延伸到忽略库布里克大部分作品)。结束已经快十点,原本打算在下一场之前靠M解决晚饭,可惜铜锣湾M在这个时间几乎客满。晚场之后我又去了一次,还是满座。最后凌晨回到荃湾24小时营业的M记,离开时一点半店里竟然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炸鸡极大地抚慰了我当天看最后一部片子的创伤,《如果我能冬眠》——如果我能选,我不会去拍这么一个精致的工业垃圾。本片导演(原谅我不愿意花时间查他的名字)和锡兰之间隔着比一个17世纪的蹩脚画家和卡拉瓦乔之间更大的鸿沟。卡拉瓦乔侍酒少年眼里若有所思的爱欲到本片里就矮化成空洞、枯燥的注视,这些精巧复制的艺术毫无灵韵可言。
香港的影院总是把冷气开的很足,对于4月体感30度左右的天气,赶场从满头汗的状态进入只有16度的放映厅只有几分钟的畅快体验,接下来就是在座椅上瑟瑟发抖直到结束。日程被我排的很满,虽然有时在 Google Map 上检索到的时间小于两场电影之间的空隙,但是实际操作下来,平均间隔40分钟还是最稳妥的打算。这几乎赶上我给上海电影节留的赶场时间了。据我观察香港人日常走路的步幅和步频并不大,地铁站换乘、小巴站到公交站、商圈到地铁还是有一些距离,尤其是对于赶场来说,有时候步行速度可能比坐地铁更快,但是相比北京香港的行人更放松一些,在北京,无论你骑车走路或者挤地铁,所有人似乎都理所应当地默认”别人应该先给我让路“,在香港,紧迫感消散了。
因为开售时幸运地抢到了洪常秀,所以到达香港的第一天就看到了整个 HKIFF 期间最好的作品之一。洪常秀对金敏喜的爱有多宝贵,或者特殊,可以在《旅人的需求》里分辨出来,金敏喜美的瞬间,我相信洪用镜头书写出来了;于佩尔在洪片里就全无爱意,只有喜爱。我想这也许是为什么洪要用”旅人“来拍摄于佩尔,对他来说语言负担着比分清界限更重要的任务,语言本身就是距离,在于佩尔身上旅人是比爱人更优先的属性。中国人不免要借《旅》里东亚妈展示一下自己的心理创伤,母亲在洪片里是工具性的,在观众这里也是,我还是觉得早点摆脱这种精神暗示比较好。从圆方赶到铜锣湾,简单在时代广场转了一圈,食肆的价格让我自觉径直奔去影院。
库布里克第一部长片《敌后袭击战》,大陆译作《恐惧与欲望》,后者更贴切一些,所得到的评价是他整个生涯里最中肯的。对这部一个多小时的黑白电影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忽略它(甚至可以延伸到忽略库布里克大部分作品)。结束已经快十点,原本打算在下一场之前靠M解决晚饭,可惜铜锣湾M在这个时间几乎客满。晚场之后我又去了一次,还是满座。最后凌晨回到荃湾24小时营业的M记,离开时一点半店里竟然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炸鸡极大地抚慰了我当天看最后一部片子的创伤,《如果我能冬眠》——如果我能选,我不会去拍这么一个精致的工业垃圾。本片导演(原谅我不愿意花时间查他的名字)和锡兰之间隔着比一个17世纪的蹩脚画家和卡拉瓦乔之间更大的鸿沟。卡拉瓦乔侍酒少年眼里若有所思的爱欲到本片里就矮化成空洞、枯燥的注视,这些精巧复制的艺术毫无灵韵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