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了 1 3 4
简单概括,局域网网关配置保守透明代理 + 主力机配置激进透明代理
Q1: 这种适用范围最窄,一般会在网络调试等需要尽可能保持网络环境原生,同时又需要保证特定应用不失联时使用。(对,就是 tg )
应用没有显式提供代理配置,不等于应用不支持代理。比如,基于 Chromium 的 Electron App 可以通过命令行传参开启代理;Parsec 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方式写入代理。
特别地,Discord 这种使用人数众多的 App,会有针对的方案,比如
https://github.com/aiqinxuancai/DiscordProxyStart 和
https://github.com/aiqinxuancai/discord-proxyQ2: 这种方案确实没办法保证所有 App 走代理,所以现在很少用到了。对我来说,只有需要网络调试,且需要保持代理状态时才会使用。
(Tun Mode 会影响传输层和网络层的调试结果)
Q3: 问题比较复杂,分开来说。
规则可以选的非常多,从最简单的 geoip:cn, direct; match, proxy 、最懒人的机场自带规则,到自己手搓,总有一款适合你。
具体来说,取决于自己的需求、经常访问的网站分组、设备的配置。需求越复杂,访问的网站分组越多,设备配置越高,需要和能承载的规则总数就多。也因此,在 arm based 透明网关上就不宜使用太复杂的规则,甚至不太适合使用 clash 系代理。
我目前的方案是,主力机场使用自己写的订阅转换规则,加上一些公开和自己写的规则集,使用机场官方的订阅转换。还有自己和朋友的小小 VPS 节点池,采用手搓配置文件的方式。
由于互联网服务的多样性,和每个人访问服务的多样性,不可能找出一个适合所有人的万能规则。因此,最合适的方法还是选择自己常见的服务集合(比如 Steam、Telegram、微软、谷歌、Speedtest、ChatGPT、Github),在主流规则集的基础上修改。最终订阅转换后,也可以在客户端设置一些精确的 Prepend 覆写。
例如 ZeroTier 和 Tailscale 的主程序走直连、某游戏的域名走直连、某诡异的 .cn 域名但解析到境外的博客走代理等等。
常看 Clash UI 的 Connections,有助于更好的发现有问题的规则。使用 Surge 更是可以解锁 MITM 能力,一定程度上取代抓包软件的地位。
而分流规则的具体应用,搭配不同地区、不同倍率的机场节点可以发挥最大作用。跑下载时,更注重带宽,可以选择低倍率、大带宽的节点乃至直连节点;游戏加速时,一般选择高倍率的专线节点。使用 GPT 时,往往使用美国节点来获得最大的可用性;而 Bili 港澳台和东南亚,又要使用对应的节点才能解锁;而对某台特定的 VPS 测速时,更可以只将 Speedtest 指向该节点,而不影响其他服务照常运行。
(注:部分机场后端可能会将同一机器、同一IP同时连接不同节点算做不同的用户,需要注意)
总体来说,对于咱现有的分流配置还是大体满意的(
Q4: 出门的时候当然是每个设备挂自己的代理了,也没得选。也有极少数人可能会带一台便携的 ARM 软路由,或者使用安装了 Clash for Magisk 等方案的手机开热点。
如果是短途出行,也可以使用 Tailscale 或者 ZeroTier 的方式使用异地组网的网关作为流量出口。
Q5: 境外流量卡、肉身翻墙(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