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onW in the box


Channel's geo and language: China, Chinese
Category: Edutainment


@sheron_w 用来剪藏碎片化内容/脑洞的个人频道 | 兴趣使然什么都写

Related channels  |  Similar channels

Channel's geo and language
China, Chinese
Category
Edutainment
Statistics
Posts filter












Forward from: noMore
Video is unavailable for watching
Show in Telegram
“他想起7年前,23岁,觉得自己有无限可能”
@下北泽贵物:
MV - -
〰〰〰〰〰〰〰〰〰〰
🔝> @银河过山车司机:
出于怎样的想法与观点,我已经记不清那时候我在用什么消遣,用什么填补空虚与孤独,那时候教室外总是蓝天,窗前总是绿叶,这一切好像幻觉,年轻时也觉得世界懦弱,简简单单,想要飞越教室,飞越教学楼,狂热的心止不住要冲出世间的一切高墙,直达那最闪耀最明亮的未来,就像是年少时在夏天起风的时候一时兴起折的纸飞机,用尽力气将它带到蓝天,在窗前放飞梦想,只看到它笔直的冲出教室飞向蓝天,消失在窗户的视野里,这世间所有的期望与梦想似乎就定格在这一刻,世界就如同充满宝藏与希望的大海,只待年轻的狂热与勇气去征服,直到有一天经过那些教学楼,在楼下看到坠毁的一架又一架的年轻的心。










Forward from: The Sky Was Pink
……而每个进程只会看见操作系面对它展示的一个蜃景。


Forward from: 豆瓣精选
明白了为什么你总是赚不到大钱了吧 source


Forward from: 法国文学
Mathématiques 数学

使人心灵干涸。

《庸见词典》 居斯塔夫·福楼拜

施康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source


Forward from: 小破不入渠🌏
总流程接近过半,对《黑神话:悟空》最后说一点吧。

我不了解游戏科学团队,不作任何动机揣测,但一个事实是,《黑神话:悟空》为中国玩家打造了一个 alpha male 的梦。

从孙悟空这个英雄形象本身;到不计成本堆砌的美术资源,需要一块顶级显卡才能充分驱动,再用空气墙等幼稚机制,粗暴服务于美术表现,而不是玩法设计;以及黑深残风格且过度隐晦的内容文本……可以说,这个游戏天生就是为满足某种 ego 而生的。

故不难理解,为什么它得到了官媒的一致力挺,审核尺度的大手放行,且迅速与民族叙事和「男性购买力」捆绑起来。它给了所有人(你甚至不需要真的去玩它)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的,万国来朝的错觉,268 块钱就能买到。

但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种「男性气概」,其关键内核大概就在于「独自一人咬紧牙关也要突破重重困难的坚持和决心」,对《黑神话:悟空》来说,无疑指的就是它「类魂」的动作系统设计和很高的攻略难度。

任何真正的好游戏,都应该唤醒玩家心底,根植于人性的某种精神和品质,将它(重新)变得丰盛。如勇气、智慧、坚韧,又或者是友谊和博爱,用一个在中国被污名化的词,即「普世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我并不喜欢宫崎英高,将他视为一个「小众」的制作人。当年玩《黑暗之魂2》的时候,我完全理解它「很难,看似不可能,但依然可被攻略」的精神内核,理解「做到」之后的成就感,但这个门槛依然太高、太刁钻了。比东方还刁钻,东方我且能做到 Normal 通关呢。

想想塞尔达和马里奥,是怎么为玩家铺设阶梯的吧。任天堂的所有游戏都有极硬核的底层设计和高难度的挑战玩法。但任天堂更注重的是怎么把「攻略」的成就感赋予所有人,特别是孩子。因为他们知道,想让人性中的某一品质变得真正丰盛,就应该尽早种植浇灌。

这反而是《黑神话》相对做得最不好的地方。玩到第三回,我已经有了通关的自信,但攻略流程里忽冷忽热的水温,不断被空气墙打断的心流,都彰显出团队在底层设计经验上的稚嫩。它没有充分驱动玩家「通过坚持和决心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获取真正的男子气概,反而吹起了「开挂秒过去的云哥也可以觉得自己是齐天大圣」,这一爹味错觉。

我现在已自信,能不开金手指把这游戏通掉,也 appreciate 其优秀的美术表现、「拼拼图」的故事设计,以及算得上好玩的动作系统,但依然不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品。


Forward from: R.O.D.
现在的互联网就是MMORPG而且是PvP特化的。选联盟还是部落其实无所谓,就是选个阵营好有人可以打,休闲一下发泄一下解解压。你要是不把网络当MMORPG玩,遇到了当MMORPG玩的人的话付出的时间精力理智成本太高了,要么就不参与这个游戏,要么就加入。结果是淘汰下来公共空间所能看到的就是一群一群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复制人乐子网络玩家,面对新鲜出炉的网路狂欢祭典,把一个个事件简化叙事成选择阵营的按钮,随时准备披上新鲜出炉的身份和对面厮杀。


借着巴黎奥运闭幕式的热度,今天狂补了21世纪以来的奥运开幕式,也算领略了一番各国的文化。我在这之中最偏爱的自然是雅典与北京的开幕式,作为奥运会历史上两个历史底蕴最深厚的承办国,希腊和中国在文化展示这方面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这不是重点。

我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在奥运会开幕式这种世界级的大型表演中,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在逐渐模糊,并在后疫情时代的2024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达到了顶峰。

雅典的布局显然是以坐在观众席上的观众为导向的——中央水池作为主舞台,演员会在池中向四处漫游;不在中心的表演多采用花车游行的形式,绕场馆一圈,生怕坐在另一边观众的看不到。一切服化道都秉承极简主义原则,哪怕坐得远真的看不清也没问题。

到北京这茬,人海战术的部分不影响现场体验,如果能身临其境感受到的也一定比转播震撼,但其他的节目是在更大的场馆中央的不那么大的卷轴上。有了能够拉近中央的专业摄影人员,我敢说电视转播和现场能看到的效果差距更大了。

等到里约,整个场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屏幕,事先准备好用来转播的预制录像也更多(哪怕他们一直存在,但前几届都比较克制)。其实这届开幕式我也挺喜欢的,但不得不说更像是优秀的多媒体展示艺术,演员只是屏幕上点缀。有一幕我印象非常深刻——在讲述现代化巴西的部分中,大基建带来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在底部屏幕上逐渐出现,与此同时演员在“楼顶”跳跃。虽然有点像廉价的骗游客去拍照的视觉欺诈类景点,但那一瞬间我真没分清楚到底是真在楼上还是假在楼上。

巴黎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法国人表示不装了,反正都是网上看要啥场馆,现场观众不存在的,河边给你封上想过去看也不行。要下雨?没关系,Lady Gaga 的歌舞秀提前两三个小时录上。整个开幕式一半都是提前拍摄、剪辑并后期的视频。

闭幕式上的洛杉矶12分钟似乎也深谙其道,汤姆克鲁斯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好莱坞大片和疑似预制的歌舞秀,身在现场的观众只能伸着脖子看视频了——不,估计打开手机低头看直播的效果都更好。

我们可以说,流媒体技术的增强倒逼了大型场面去提高远在千里之外的用户体验,毕竟普罗大众所造成的收益远远大于那几张门票的价格;与此同时,面向转播的策划导向也为主办方提供了更多捷径,降低了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新冠带来的全球大封锁以及经济大衰退更是临门一脚,加速了这个进程。

奥运会走下了神坛,新千年伊始的气势恢弘开幕式,以后可能也不会有了。再过几届,没准“线下”的概念都不复存在,管它经济下行还是全球变暖,大家一起戴上 VR 眼镜进入异世界观赏虚拟影像就完事儿了。




应该先解决内容的问题再解决工具的问题)x


拖了这么久终于开始编故事玩了。本来没想开仓库,但写着写着很想执行 git stash 或者开个 branch 什么的(因为还没想好故事到底要选择哪种走向),再不济也要有 commit 这样改了后悔了也可以回滚……这算职业病吗🥹


https://youtu.be/lPrjP4A_X4s?si=yCHYPgjvET-uaNZV

好像有种说法是,在高强度拉练的情况下,顿顿炸鸡薯条也能瘦。目前大部分减肥方法的原理也是制造热量缺口,理论上如果消耗足够大,超过了摄入的卡路里,也有可能会有减肥的效果。

不过,Kurzgesagt 前段时间出的视频表示,这个理论最近被发现可能是错的——大基数体重突然改变生活习惯、开始多运动确实能实现减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在摄入量相同的情况下,运动量增加并不会导致总能量消耗的增加。

用大白话说就是:你吃了一顿炸鸡,十分羞愧,决定去运动暴汗来燃烧这部分“多余”的卡路里,没想到的是,折腾一圈回来,可能和躺家里看电视消耗的卡路里都差不多。

听上去是不是很像电视购物广告里常出现的「躺着就能瘦」?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比如,人体的保护机制会让你不自觉地通过偷懒来补偿——如果你在朋友家楼下决定通过爬楼梯来锻炼身体,你可能到他家哐一下就坐下了,而不是像往常一样到处走走聊天摆弄新奇玩意儿。但更重要的是,没能通过运动消耗的能量会被身体用来做别的,比如……让免疫系统多干点活,激发身体各处的炎症反应。反正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就是了。

太长不看:光靠动是瘦不下来的,但还是得动。

20 last posts sh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