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不入渠🌏


Channel's geo and language: China, Chinese
Category: Blogs


無理の囈語。
原创天国: twitter.com/Jesoooor
垃圾堆: t.me/eessej
欢迎访问「大破进击」博客: jesor.me
欢迎收听「交差点」播客: jiaocha.io
A small piece of Jesse Chan, created by Jesse Chan. @Jesoooor

Related channels  |  Similar channels

Channel's geo and language
China, Chinese
Category
Blogs
Statistics
Posts filter


听 X 博士,里面伊万老师说新东方不是教育机构,是考试机构。

我觉得新东方,在中国,恰恰是一个相对很典型的教育机构。因为人到了要出国留学,托福雅思这个阶段,具体的知识基本靠自驱去学,而不是靠老师给你灌,新东方那些机经、题库什么的,都只能算中国人的小聪明。

就是说,如果把上学考试比作游泳,新东方教的不是具体的游泳方法(那个你在 K12 阶段就学完了),而是给你描绘一个对岸的存在,然后一脚把你踹下去,让你有力气往对面游。

所以新东方的「名师」,迭代速度非常快。从最初的以俞敏洪的「正统成功学」,到后来以罗永浩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改造社会」那一套,再到后来,各种基于消费主义、机会主义的成功学……新东方总是在教学生「你出去留学有什么意义」。

《中国合伙人》很大程度上是俞敏洪那一套东西的浓缩,还结合了一点当时的民族主义,但这个东西在当时其实已经有点过时了。

当时的新东方学生(比如我自己),大家刚刚从罗永浩那个梦里醒来,2013 年差不多正是「公知」这个概念垮台的开始,消费主义精神开始占上风的时候,两个东西《中国合伙人》其实都没蹭上。


跟朋友聊过去十年的大限娱。

我说,湖南台从明星学院,到超女快男,掀起的这一波选秀综艺狂潮,之所以被限,是因为凸显了「投票」的概念。

尽管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块钱一票,但当年节目官方对这件事的用词就是「投票」。我印象很深,当时节目组还会请公证处到节目现场,来确保最后的票数真实有效。

虽然现在想想,2004 年的公证员,根本没有能力确认一个电话、短信投票的结果真实有效,就是个橡皮图章,但这依然是动用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威手段,来确保投票的结果有效。

到 2018 年,我看创造 101,which is 全民选秀的一次死灰复燃,发现节目组已经把「票」这个词软化为了「赞」,突然意识到,啊,原来湖南台选秀的原罪是这个。

但后来,事实也证明了,创造 101 或青春有你这种全民选秀依然不能做,今天已经不会有以任何形式的,通过「全民投票」来决定结果的选秀综艺了。

以及,我上小学的时候,班上选班干部,也会有一个提名、投票、唱票、计票的过程,不会很严谨,但确实是一种「真普选」。

到中学时代,这个东西就基本绝迹了,变成了老师指定一个班长,各科老师指定课代表的模式。现在的小学应该更没有这个环节了吧?


但在 2024 年的最后一天,我最想说的还是:当下或许我们无法确认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人生的意义无法先验,但我们至少可以确认自己不想过怎样的生活。

在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依然不要停止自我审视。因为往往是在我们意识到「感觉也没有一定要活下去的理由」之后,我们才更接近值得一过的人生。

https://jesor.me/2024/a-long-long-farewell/


这是一个自我阐述和理解的过程。无论是开始收集,还是决定放弃,它本质就是在问,「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而我们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对它的回答。当你怀着 100% 忠于自我的热忱去做这件事的时候,这就是我理解的「收藏精神」。

而这个过程,既没有唯一的方法论,也不全依赖于外部的价值判断。今天很多人都在过着一种过度依赖「教程」的生活,不仅是学习和工作需要教程,消费娱乐需要教程,就连旅行都需要教程。可以说,用小红书越多,就越是「在每个垂直领域自由最小化」。

https://jesor.me/2024/to-be-a-collector/


中午开了很长一段车,路上把高善文博士 2018 年西北证券那个讲话当播客听完了。里面大多观点都挺主观的,国际政治,特别是把民族国家人格化之后,就不再是经济学问题,所以谈不上赞不赞同。

但他引述赵紫阳的那句话:「我们已经老了,无所谓了。」,当时还是 2018 年,真的太精准了。我是从 2021 年完全意识到,可以洗洗睡了。

高善文 89 年在北大电子系读大二,可能就是在现场听了那句「我们已经老了,无所谓了」,才会如此记忆犹新。赵紫阳说这句话的时候 70 岁,高善文才 18 岁,他 2018 年引述这句话形容自己的时候,其实也才 47 岁。

一代代人,对未来感到无能为力的时间点,越来越早。就像 2018 年以后出社会的小朋友,可能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

没办法,中国改革开放后这段繁荣时代太短暂了。今天你要说,中国最幸福的一代人,可能就是「千禧一代」,即 1981-1996 年间出生的人,特别是出生在城市,意味着我们较早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拥有了一个相对物质丰富的童年,在拥有主体意识和价值论之后,又还稍微能够与经济发展的红利结合一下,运气好的话就能从关闭的时代大门里挤出一点生存空间。

而现在,Gen Z 这代年轻人对于幸福论的最大共识是「两头吃」。一是自己过去的幸福完全依赖于原生家庭,父母的地位、财富,买房的选择,决定了他们至今的命运;二是自己未来的幸福要靠「少生」,在「最后一代」生活模式下,才能最大限度维护个人生活的自由。

再下一代人,即 20 后,一出生就已经被搞里头了,我觉得他们脐带一剪断就说出「我们已经老了,无所谓了」也很正常,从 0 岁直接进入洗洗睡模式。

https://youtu.be/P9W5cMtD4Vs?si=Zx4VIjEbLKT-abyM


看网上讨论「老登电影」,我觉得挺好的。

因为这对男性来说同样是一种困境。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男性榜样,都是「人狠话不多」的类型,即便在表达爱的时候也是。

从《入殓师》里的父亲,到藤井樹、遠野貴樹,云天明、至尊宝,甚至西弗勒斯·斯内普……这种「深沉的爱」早已成为一种固定范式。

你们别笑,这一代男生就是这样的,都觉得「爱」是一种通往世界尽头的,纯洁而强大的力量,就像工藤新一和毛利兰。然后一夜之间,他们又要蜕变成一个丈夫和父亲,被责任的棘轮驱动,即便没有任何爱了,每天回家要坐在车里抽根烟再上楼了,也要沉默地做供养者。

大家都深受其害。包括我自己,从小到大,总是女孩在教会我「具体的爱」。最早记得我的生日,送我圣诞礼物的是女生,带我听 Taylor Swift 和 Lana Del Rey 的是女生。再后来,亲手帮我一点点改病句和错别字,借此影响了我文字风格的编辑,也都是姐姐,男编辑从来都是发 60 秒语音的修改意见。

但我觉得,创造「老登电影」概念的下一步,不应该是切割,给老登电影刷一星。而是尝试树立一种新的男性形象,一种敢于承认痛苦,能表达具体情绪,不是在沉默中追求不朽的男性。且这种男性不是某种「浪荡子」 or necessarily gay。我觉得《Sex Education》是一个好的开始,又比如 Jesse Eisenberg 今年拍的《A Real Pain》,我还没看,但我感觉也具有类似的气质。

很大程度上,只有打破这层壳,「不预设条件的情谊」才有可能生长,并可能发育成强大又具体的爱。这种情谊现在常被称为「女性友谊」,《A Real Pain》则将它表现为了「男性友谊」。但最终,这个东西不应该预设任何条件和标签,它的内核就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博爱,《明天会更好》里唱的那种。

某种程度上,这届小朋友正在愈发落入这一陷阱。近年我常常发现,很多人将「与异性单独吃饭看电影」视为一种不单纯的互动交往,对我自己也造成过数次困扰……这简直不要太荒谬。

人和人之间的交互,有越来越多的「预设前提」,异性的交往范式要么是约炮,要么是相亲结婚。而我很不喜欢邵艺辉,which is a 电影人,新城市女性,也把「一起看电影」当作一个梗放在《好东西》里。

这与我的个人经验完全背离。On a scale of 0-100%,一起看场电影顶多算 10% 的不单纯。也就是说,我有 90% 的一起看电影的关系,最终都以友谊为结局,这没有任何问题。

对我来说,距离 100% 的不单纯,只差一层窗户纸的交互,可能是:一起去泡温泉,从汤泉出来后,坐在门口,一边吃草莓味的冰棍,一边互相分享了内心最隐秘的 insecurities,又或者是一起去看了一场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花火大会……但看电影真的太基本了,如果人和人连不附带条件地看电影都做不到,那难怪你会和不爱的人结婚。真的,如果这样,这个世界可以到此为止了。


刷 z 站发现,原来楼继伟在 2015 年就已经警告过了高杠杆、老龄化和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之后差不多同时,开放了全面两孩和去库存。

其实直到今天,我觉得 99% 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人口危机尽管已经是进行时,但这个过程才刚刚开始,过山车经过漫长的爬升,才刚刚越过了顶峰。

大家都会说日本已经失去了 30 年,实际上,日本进入 80 年代开始,只不过总和生育率跌到了 2.1 以下,90 年代泡沫破裂的时候还有 1.5 以上。

1992 到 2007,这 15 年日本面临的所谓「失去」,也只不过是老龄化、预期下降带来的资产负债表危机,而不是真正的人口危机,日本老人的劳动参与率很高。

真正的人口危机,是 2020 年以后,日本人口负增长的缺口才开始扩大,扩大到每年净减 80 多万,即 0.7% 的人口负增长,通过开放移民,能充 20 多万进来,把总人口负增长的幅度控制在 0.5% 以内。

这符合我的体感,我觉得东京真正移民增加,特别是面孔上很容易判断的东南亚、中亚族裔变多,进入服务业岗位,这都是后 covid 时代的事情。

中国去年人口净减少 208 万,就是 0.015%,这是净减的第二年。

即便无视少子化进程,中国的老龄化也才刚刚开始,现在一年 1100 万的死亡数,对应 78 岁的平均寿命,相当于去世的主力人群还是解放前出生的人。

10 年后,死亡数会上升到 1500-2000 万,20 年后,会突破 2500 万。

现在中国的初婚年龄是约 30 岁,就是 1994 年出生的人在生,这个年龄段的中国人大概年均 2000 万,生 902 万小孩,和 1.0 的生育率倒也对得挺齐。

假设婚育年龄、生育意愿不变,10 年后,出生将减少到 600-700 万。而当婚育主力变成 2017 年后出生的断崖一代,即 2045 年后,出生人口将跌破 500 万。

就是说,10 年后,中国的人口衰退速度会是 0.7% 起步,20 年后则冲击 1.5% 到 2%,这是生育不继续恶化的情况,且中国没法通过移民来稀释衰退。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以每年净减 1-2% 这样的速度,自发性长期人口衰退。饥荒、瘟疫、战争也只不过是急性减少,之后以同样的年龄结构重新扩张。人口的自发性长期衰退没有任何先例,所以没人能预判,2040 年之后的中国到底是什么图景。但我觉得最基本的判断就是,很难乐观。

今天你觉得时代已经黯淡了,黑了,没有希望了,都只是一个前奏、引子而已。


今年看过比较好的一本书是《精英的傲慢》,对优绩主义进行了很通俗的诠释,很好读。

就优绩主义是一种负债,它是技术社会最强力的发动机。它驱动所有人以「成功」为最大的道德,扩大教育,选拔英才,由英才创造新的社会生产秩序,将这一秩序包装为游戏规则,用以规训、指挥更多人。

完美执行的优绩主义,你很难说它不公平,毕竟英才政治造就了今天我们所享受到的现代主义的一切。但这个药只能吃一次,作用于一代人,创造一个黄金时代,比如二战后的半个世纪,之后会迎来漫长的副作用。

因为当每个人都开始追求一种事实上不可能达成的「更优」状态,以「成功」作为存在的意义。无论这个目标是更有知识、更有钱、更好看、更有地位,最后的结局都只有一个,就是不想活。

从自我厌恶,演变为存在主义危机,消费主义成为最普遍的评价标尺,普世价值逐渐虚无,然后就是绝望死,自我绝育,生育率崩盘,民粹,社会反向衰退,甚至连技术也会失落,一切都会开倒车。

现在我们这代人相当于开始化债了,这个大趋势没有任何办法逆转,时代已经黑了,只不过你越早意识到优绩主义的毒害,就可以越早地自我抢救,至少在当下的人生里,为自己多抢救一点时间。


去日本大城市旅游,选快捷酒店,都可以用这个方法。

即不要以城市的地理中心向外找酒店,而是沿一条主要的通勤电车线,往市郊找一个主要车站,查一下利用快速通勤电车前往市中心所需时间,20 分钟以内就完全可接受。

因为这种车站附近的酒店不仅便宜,位置也常常离车站更近,可能就在站前广场。

都心的快捷酒店,大多距离车站 500-800m,你走路到车站可能也要个十分钟,并不会更方便。

比如东京的川崎、蒲田、赤羽,都可以利用京浜東北線、上野東京ライン快速到达东京东边的几个枢纽大站,大阪周边的尼崎,甚至堺。

以及这个方法还可以结合你想买的交通通票来考虑。比如我以前总觉得浅草不算一个很好的居住地,因为没有接驳 JR 线路。

但实际上,如果你买一个东京地下铁的 Pass,往来羽田利用京急线直通都营浅草线,在都心利用浅草始发的银座线,到东京任何地方都会非常方便。

https://x.com/Jesoooor/status/1862100737238708401


听 X 博士回顾 01、08 年的节目,有个特明显的感觉是,我们这届小左,最初能开始积累这种意识,原因也在于我们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底层苦难和困境。

这一点上,我和发哥尼古拉很像,都是高中读不进书了,就开始玩。音乐、电影二次元什么的,最初也都是从杂志、盗版盘开始积累。

后来我认识的几乎所有同一象限的朋友,家里至少都是中产、小康家庭,这在当年其实挺非典型。

就是说,你得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信心,觉得自己这辈子就算烂完了,也不会饿死,才安得下心来玩,这种多元的价值追求和意识才有生长空间。

我们这种人长大之后就很难成为社达,不会像王自如那样,为了挣钱成为纯王八操的。

我的意思是,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民主党现在基本盘崩溃的原因。

以及这几期节目,越听越觉得,我如果不是高中那段时间受 ADHD 影响,看很多作品都只能跳着看,结合梗概看(即在十几年前自己发明了电影短视频),到处吸点二手知识去装逼,我可能现在也会钻研某一件事情,搞严肃创作去了。

但我的幸运之处则是,到 30 岁,也还没什么压力,可以磕上专注达之后重新过一遍学生时代(应该过的)每周去电影院,上课偷偷听音乐看闲书,回家玩一晚上游戏的生活。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4eefe7c59d1e5757259677


这一切的讽刺之处在于,成为一个「成熟的大人」并不难。大部分人到 30 岁,都要学会付账,学会买花,学会分辨酒的味道,学会准备干净的袜子……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当具体的生活经验,置换了对未来的笃信,这样的生活到底是否还值得一过?

二十岁的人生就像是来到一座无人岛,你一点点把它建设、装点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朋友们纷至沓来,你给其中一些人造了房子,他们从此在这里住下。

我们曾真切地以为自己会永远呆在这座小岛上,但最终,单纯而美妙的日子会耗尽。从毫不特别的某一天起,大家不再回到这座小岛,它变成了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乌托邦。

「世之无常亦若是也。」

https://jesor.me/2024/leaving-this-island/


之前没看 Apple AI 的广告,刚刷到了。

只能说干得好,加大力度,下次直接拍个「结婚没准备誓词,让 AI 现场生成一段」的版本。

其实这个广告,同样的功能传达,完全可以让家人都送完礼物之后,一起用 AI relive 这段回忆,但很显然,苹果的广告策划已经失去了对「幸福家庭生活可能存在」的确信。

只能说当下时代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离婚综艺。

以及,一模一样的功能传达,以前苹果的广告是这样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039Hzp-m2Y


跟一个商务老师闲聊了几句杨笠,做个整理记录。

扩张时代,人们通过「正选」,即支持自己喜欢的东西,来进行价值宣泄;而收缩时代,则是通过「反选」,即抵制自己讨厌的东西,来进行价值宣泄。

这一点上,今天的中国和美国其实是一样的,都是 cancel 文化盛行。

中国底层男性,特别是孔乙己们,反对的御三家是男团、说唱、脱口秀,特别是当意识形态部门把「饭圈」定性为反动后,更是竖起了一面旗帜。

但问题在于,无论你多么讨厌饭圈,架不住饭圈有购买力,干起打投都是真金白银,客单价高。特别是对那些相对小众的领域,比如乒乓球这种小球,职业联赛的经济效益都快归零了,不玩饭圈,怎么划拉钱?足球篮球没人说是饭圈,就是这个道理。

但现在,收缩时代,饭圈也玩不动了,不只是因为饭圈的组织形式与主旋律相悖,更在于大家都挣不到钱之后,会更多用抵制来宣泄主张,京东就成了第一个被冲的。

我觉得任何一个对性别议题舆论有相对广谱认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杨笠在女权这块,依然是相对的温和派。就实际上,任何公众人物,即便她是某种主义的代言人,他们的立场,其实都有调和空间。比如杨笠不会因为刘强东曾经的性丑闻就拒绝给京东代言,你懂吧?

也就是说,经济扩张的时代,大家不断通过「支持」自己的代言人,反而会创造出一个相对更温和的语境,那些代言人成了体面的公众人物,他们的立场反而是相对灵活,有空间的。

饭圈时代已经是滑坡的开始,通过相对激进的言论,KOL 成为了小规模的意见领袖,杨笠就是一种 KOL,她的言论属于「有点激进,但不极端」的程度。杨笠下面,是一批更极端的 KOC,再往下,则是茫茫一大片「激女」,这一点和男性这边的抗吧孙吧狗,是一模一样的。

滑坡的过程不断恶化,结局就是进一步的极端、扩大化,类似 4chan、抗吧孙吧这样的民粹甚至无政府主义会产生,内容平台和分发算法又恰好是完美的催化剂。

极端仇恨滋生发展,就会具像化出现在街头,那些性别标签严重的形象,就会成为受害者,网约车司机现在已经开始了。集美们接下来还敢不敢吃男外卖员给你送的外卖?兄弟们还敢不敢把自己的男宝送到托儿所的女幼师手里?

我觉得这件事在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宣泄价值主张,是当代人的一种本能,群居必然催生政治。但中国没有政治讨论的空间,那大家只能诉诸于最天然的身份政治,即性别。

而性别对抗的极端化,脱钩,带来的结果就是断子绝孙。嘛,这至少是我最喜欢的一集,嘻嘻。


下午重看了阿兹卡班的囚徒。

摄魂怪和呼神护卫的设定,有明显的取材自精神疾病的痕迹。摄魂怪摄走的「灵魂」,其实就是人存在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希望。

所以呼神护卫的关键是从美好的记忆中获得力量。

这个问题很搞笑的点是,那些指责别人选择安乐是「不负责任」的人,都对「死」的概念讳莫如深。

连一句「你活得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质问都经不住,连想一想「死」都不敢的人,又怎么可能懂得别人求死的心情?

我觉得真正的「生的力量」,是在面对过死亡,思考过死亡之后,依然选择活下去,即真正学会了呼神护卫。

对我自己来说,反而是当我和一个个朋友互相坦诚了「感觉没有一定要活到明天的理由」之后,我们才越觉得应该互相支撑着活下去。


嘛,通过嘴上说「宝宝你是一个很好的宝宝,妈妈真的要夸你了」来实际表达「王八操的人吃人的社会,死全家吧」就是我们这代人最好的时代精神。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2799476/answer/13423068416


现在想起来,2019 年以前遍地吹「长期主义」的那股风气,也是有够好笑的,今年,归功于延迟退休,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到在历史的垃圾时间践行长期主义 = 等死。

其实我倒没觉得「长期主义」这个词有多烂,比它更死全家的词是「延迟满足」,结果郭宇 28 岁退休,咱 68 岁也不一定能退休。


学习日语,并接触了更多日文文本之后,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日文里那些最基础的表达价值的词汇,依然被保养得很好。

比如感動、希望、幸せ、大切に,主要这些词与中文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对应关系,但在简体中文的语境里,几乎已经快绝迹了。

这里令人感触最深的一个词是「感謝」。

中文的感谢,几乎已经没有任何「感」在里面了。而日文语境下,当一个人说「ありがとう」也好,「感謝します」也好,如果是很认真地说,你就真的能感受到 appreciation,比如「我想对航平表示感激,感谢他让我们成为父母。」

我就是从这句话,判断这封信一定是日本人写的。中文语境里,表达感谢最高频的词,可能是「感恩」,which is 在百度上输入「感」,最先联想出来的词。

「感恩」这个词有多么重的爹味不用我说,很容易联想到的近期热词是,朝鲜语里的「恩情」。

简体中文的工具箱从何时开始变质,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个人体感的分界点是「和谐」这个词的提出。这是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机器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新的,中国特色的价值表达词汇。讽刺的是,这个词在民间,迅速与同时进行的思想审查捆绑在一起。

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你玩新塞尔达,即便是一个讲了 30 年没变的故事,依然能很快从中感受到爱与希望,并因此流泪。但玩原神的话,脑子里很快就充满了「绷急乐典孝麻」。


总流程接近过半,对《黑神话:悟空》最后说一点吧。

我不了解游戏科学团队,不作任何动机揣测,但一个事实是,《黑神话:悟空》为中国玩家打造了一个 alpha male 的梦。

从孙悟空这个英雄形象本身;到不计成本堆砌的美术资源,需要一块顶级显卡才能充分驱动,再用空气墙等幼稚机制,粗暴服务于美术表现,而不是玩法设计;以及黑深残风格且过度隐晦的内容文本……可以说,这个游戏天生就是为满足某种 ego 而生的。

故不难理解,为什么它得到了官媒的一致力挺,审核尺度的大手放行,且迅速与民族叙事和「男性购买力」捆绑起来。它给了所有人(你甚至不需要真的去玩它)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的,万国来朝的错觉,268 块钱就能买到。

但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种「男子气概」,其关键内核大概就在于「独自一人咬紧牙关也要突破重重困难的坚持和决心」,对《黑神话:悟空》来说,无疑指的就是它「类魂」的动作系统设计和较高的攻略难度。

任何真正的好游戏,都应该唤醒玩家心底,根植于人性的某种精神和品质,将它(重新)变得茂盛。如勇气、智慧、坚韧,又或者是友谊、博爱和好奇心,用一个在中国被污名化的词,即「普世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我并不喜欢宫崎英高,将他视为一个「小众」的制作人。当年玩《黑暗之魂2》的时候,我完全理解它「很难,看似不可能,但依然可被攻略」的精神内核,理解「做到」之后的成就感,但这个门槛依然太高、太刁钻了。比东方还刁钻,东方我且能做到 Normal 通关呢。

想想塞尔达和马里奥,是怎么为玩家铺设阶梯的吧。任天堂的所有游戏都有极硬核的底层设计和高难度的挑战玩法。但任天堂更注重的是怎么把「攻略」的成就感赋予所有人,特别是孩子。因为他们知道,想让人性中的好的品质变得真正茂盛,就应该尽早种植浇灌。

这反而是《黑神话》相对做得最不好的地方。玩到第三回,我已经有了通关的自信,但攻略流程里忽冷忽热的水温,不断被空气墙打断的心流,都彰显出团队在底层设计经验上的稚嫩。它没有充分驱动玩家「通过坚持和决心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获取真正的男子气概,反而吹起了「开挂秒过去的云哥也可以自诩齐天大圣」,这一膨胀错觉。

我现在已自信,能不开金手指把这游戏通掉,也 appreciate 其优秀的美术表现、「拼拼图」的故事设计,以及算得上好玩的动作系统。当然是好游戏,但依然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读池老师的日语学习笔记,获得了一个领悟的时刻。

我学英语的过程算不上很痛苦,但可以说,我学了至少 12 年英语,直到我最后一次考完托福出分的时候,我的英语都并没有真正「入门」。

学一门语言就像是在擦一副很脏的眼镜,擦了十几年,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用。直到从学校毕业,我才第一次真正戴上了这副眼镜,开始读英文的报纸杂志,(真正)以原生的英文思维回路去理解电视剧和电影。

如此又过了几年,我逐渐发现自己看 YouTube 的时候不会盯着字幕看了,读 WSJ 也不再平均每句话都要查词了,「把所有计算机系统语言设置为英文」也成了新的肌肉记忆。2019 年去美国的时候我还感觉自己嘴笨的要命,现在我已经能和刚认识的美国朋友大聊成长经历和娱乐八卦了。

但是,这个过程,真的太漫长了!对小朋友来说完全是一种折磨,当年被迫背新概念英语的时候,我几乎已经快学不下去了(谢天谢地那只是一两个学期的事情),所幸高考也只需要记 3000 个单词而已。而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你才会感到后怕和可惜。绝大多数人学习英语,可能就是为了高考那一张试卷,一考完就开始了漫长的淡忘。那可是十年的学习!试问人一辈子又有几个十年?

日语不一样,这副眼镜我从开始擦它的第一天,就是戴着的。几乎每学一个词汇,一个用法,都能顺着回忆点亮一些通往过去的回路。才学了几天,能听懂电车报站「次は、新橋、新橋。お出口は、左側です。」的时候,就像是有电流穿过自己的身体,这种实感在我学英语的早期是从未有过的。

到现在,我才断断续续刷了半年多邻国,内心在自言自语的时候已经会偶尔冒出一些日语了!这是我学英语至少学到高中阶段才达成的成就,良がった!

而且成为一个「大人」之后再学一门语言,不只是有很多关于日语的回忆可以帮助你建立语言的思维回路,更在于你真的可以去日本!周五早上出发,晚上就已经坐京急線,在品川融入了下班后去喝酒的人流那种!尽管日本人说话真的很小声,但像东京这种人们摩肩接踵的地方,还是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对话」。这简直就像是穿梭于色々な人生,也是少有的,让我真正感觉「长大真好!」的时刻。

池老师说,「原来有想要 connect 的人、事、物,语言就只是无足轻重的障碍。」

天啊,为什么有人能说出这么好的话!

https://www.chicheng.run/posts/japanese-learning-diary/


顺带分享一下此次九州之旅的一些因果缘由。

其中借鉴了两个 UP 主的旅行路线,但更多是嫁接一段故事和一种心情。实际上我觉得真正的旅行内容从来不应是「实用攻略」,而应是故事的传递和情绪的共振。

鹿児島
在日本一个人旅行,一个i人的救赎|迷失九州|4K HDR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H4y1U7t3/

祝!九州 九州新幹線全線開C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NbJzCFgjnU

熊本 · 阿蘇
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 「阿蘇・ライダーたちの夏 10年に一度の撮影会」
https://www.nhk-ondemand.jp/goods/G2019097046SA000/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v4y1d7bx/

長崎 · 佐世保
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 「長崎 お盆はド派手に花火屋で」
https://www.nhk-ondemand.jp/goods/G2016072956SA000/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Y411f7HL/

被原子弹轰炸近80年后的九州长崎如今是怎样一座城市?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g4y1y7fw/

入选“世界最美海湾”,乘游船观赏长崎县九十九岛美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u4y1M71p/

如果各位有想要去到九州,不妨尝试从中感受到一点东西。

20 last posts sh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