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课上有件很暖心的小事。
几个选修我周二晚间写作课的学生来旁听周一的理论课。第一节下课之后,一个女生过来跟我说,原本想好好听听,但是发现上了一天的课之后再听理论有点儿吸收不进去了,所以她们几个人想先走,过来跟我说明一下,请我不要误会。
无论是以前在科技类大学教本科人文通识,还是现在教研究生的人类学专业课,我对上课的期待从所谓传授知识的“干货”,慢慢转变为在师生之间建立某种松散但真实的ethical community。也就是说,抛开课程本身的形式、内容和任务,我们在一段固定时间的相遇和磨合当中,实现对彼此的体谅、理解,由上课的具体实践出发,渐渐明白无论是抽象的知识还是具体的人,都有值得被善待和呵护的价值。
在这个时代,知识是否能够被顺利地输出和吸收实在是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是经过具体的事情所渐渐凝结的姿态和立场反而可能更牢靠。这或许也就是实体授课仍有必要的理由之一。 source
几个选修我周二晚间写作课的学生来旁听周一的理论课。第一节下课之后,一个女生过来跟我说,原本想好好听听,但是发现上了一天的课之后再听理论有点儿吸收不进去了,所以她们几个人想先走,过来跟我说明一下,请我不要误会。
无论是以前在科技类大学教本科人文通识,还是现在教研究生的人类学专业课,我对上课的期待从所谓传授知识的“干货”,慢慢转变为在师生之间建立某种松散但真实的ethical community。也就是说,抛开课程本身的形式、内容和任务,我们在一段固定时间的相遇和磨合当中,实现对彼此的体谅、理解,由上课的具体实践出发,渐渐明白无论是抽象的知识还是具体的人,都有值得被善待和呵护的价值。
在这个时代,知识是否能够被顺利地输出和吸收实在是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是经过具体的事情所渐渐凝结的姿态和立场反而可能更牢靠。这或许也就是实体授课仍有必要的理由之一。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