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onW in the box


Гео и язык канала: Китай, Китайский
Категория: Познавательное


@sheron_w 用来剪藏碎片化内容/脑洞的个人频道 | 兴趣使然什么都写

Связанные каналы

Гео и язык канала
Китай, Кита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ка
Фильтр публикаций


一个可能的延伸阅读:The Genetic Lottery 第十章开头讲了这么一件事:美国德州有个哥们儿枪杀了女朋友(一尸两命)和她妈,辩护律师找了个基因学的 paper,说这哥们儿的 DNA 里含有这个 paper 里面写的暴力倾向基因,算是上文汉隆剃刀的实际应用(雾)。当然,红脖州嘛,还是给这哥们儿死刑了。

这一章的作者确实承认一些暴力行为有概率会被遗传,但更加耐人寻味的是人们对「反社会人格由基因决定」的态度,并提到了两个我认为很有意思的实验:

第一个,给实验者讲一些情景,有的是助人为乐(比如帮流浪汉或扶老奶奶),有的是反社会行为(比如偷钱或打人),然后问实验者 ta 们认为基因决定的部分有多少。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都不会认为反社会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他们宁可相信善良是娘胎里带的,并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反社会行为负责。

第二个,让一大群人猜某些性状有多容易被遗传,只要数据足够大,其实统计意义上的结果会非常接近科研数据,但有两个类别的可遗传性被严重高估了——乳腺癌和性向。和上个实验同理,人们先根据自己的立场决定某人应该为某件事负多少责任,然后剩下的责任都是基因的锅。有共情能力的人否认乳腺癌患者是自食恶果,立场偏左的人认为同性恋是追随天性,这两种情况下要负的责任是比较少的,所以剩下就归咎为基因。

屁股决定脑袋,人们会首先决定立场(某人是否应该在道德上为某行为负责),然后再决定是否接受将基因作为一个可行的论据。

普通人为了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的稳定性,立场倾向于为反社会行为追责;但当为反社会辩护的好处远大于维护社会稳定时,也许有人就会拿起汉隆剃刀进行一个应用了😄


在流行 Hacker 文化中有个概念叫汉隆剃刀(Hanlon's Razor),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中文来说就是「如果蠢就能解释得通,那就不要归咎于坏」。

很遗憾地,这个概念在现有的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应用是:如果能设法将他人的指责从“恶意”洗成“能力不足”,那么最终惩罚会显著减轻。


2014年我读了一篇文章,讲当年洛杉矶地区发生了一场地震,而消息首先是在推特上被传开的,比任何一家通讯和新闻媒体都快,作者感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是怎么彻底改变了新闻业云云。

2024年了,普通人创作的内容已经远远出了传递信息的范畴,互联网也早就永远改变了娱乐业🐶

纽约这么个几秒钟小地震过后不到一小时,我已经摸清了我认识的每个纽约人地震的时候在干啥,甚至各种段子和表情包也出来了。

我今天在消费与之相关的内容中至少浪费了半小时。


「“婚姻不光看年龄,更多要看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一个不甘心只做预备赘婿的大二学生驳斥李继延的“年龄歧视”。后者劝说几句后,学生直白起来,“给我找个可以依靠的富婆吧,哥。你把我信息挂上,我有钱了绝对忘不了咱公司。”爷爷辈儿的李继延最终拒绝了他。」

🤣


看完之后的发现:「招赘婿」和「当赘婿」的两批人本质上都是在打房产的主意——招赘婿的父母可以在拆迁时通过赘婿获得更多的拆迁面积,而赘婿是因为自己努力买房无望而“走捷径”,在这个模式下招赘婿的女方本身无足轻重,只要温顺乖巧当个小镇贵妇就可以了。可是,在房产前景并不明朗的前提下,这种模式似乎并不可持续🤔




和同事聊天的时候意识到了一个可能很 gen Z 的事:当听到雨声的时候,我不会走到窗前观察外面是否下雨,而是直接打开手机看当地的实时天气。


Репост из: ᴊᴜsᴛ ᴀ ᴘᴇᴇᴋ
十年前,如果有人告诉我说,《三体》是他看过的最棒的科幻小说。我会回答他说三部的水平参差不齐,说文笔尤其是对女性的描写还有提升空间,说这套书后面的世界观过于暗黑和狭窄。这些都是我的真实想法,但是在对方那里听起来就像是一种反驳,甚至是一种否定,认为我在驳斥他的个人判断。

现在我不会那么说了,我会回答他说:既然你那么喜欢科幻小说,有一套《基地》也很不错,如果觉得篇幅太长,可以考虑一下《海伯利安》。这里没有那种中国社会里的传统法术:对别人的观点和想法不置一词,然后想办法让对方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东西”,于是在保全了对方面子的同时也折服了对方。我没有这种想法,我现在的想法很简单---

对方和我说那一番话,我理解为他在向我介绍或者推荐他认为最好的东西。这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善意,所以我个人是否认同并不重要。那么作为一种对善意的回馈,我也把我认为不错的东西介绍给他,这样大家有来有往。至于说他是否接受,是否赞同,也不在我的考虑之中。

—————和菜头






看「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简中版译名: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书评时不禁为作者的中文名拍案叫绝——Ocean Vuong 翻译成王鸥行真的是信达雅,结合他的个人经历,孤鸥越过广袤海面飞向大洋彼端的意象在脑海中呼之欲出。相比之下,之前有人翻作王海洋就显得俗气很多。
考虑到王鸥行本人不懂中文,不禁有些好奇这名字是谁取的。查了一下,似乎是这位FB用户的样子。不管是不是ta,总之向这个名字的译者致敬🫡


看完沙丘1的时候我坚信自己应该看不懂这个系列的剧情了,所以干脆把原作全剧情都浏览了一下。小说挺宏大的,像是能拍很多部养活一代人。

结果看完沙丘2发现导演把我以为要拍两三部电影的量都在一部里讲完了。我能多少get到导演是想拍屠龙少年变龙的故事,也就是说前面很多都是为了给「龙死了,然后少年变成了新的龙」做铺垫,但等不及把少年养肥了就直接龙傲天开局满足龙死了这个前提还是有点怪怪的。

以上针对剧情,其他方面我没什么毛病可以挑。我不讨厌被很多人诟病的赞达亚,哪怕她像牛一样也是还没挨锤的牛,仍然有生命力。


看到 hayami 被某个叛逆千金风奢侈品品牌邀请参加活动,顿时恍然大悟——怪不得不好好写豆瓣影评越来越疯了,因为这是门生意啊,之前是我错怪她了,得疯得多努力才能赚到钱啊(手动狗头)

不过说实在的,Telegram 的用户毛病又多又不愿意掏钱,除非做黑产不然真的不太好变现




https://sspai.com/post/86982

「学会异步交流模式」这章对我这种名义上没有远程工作但其实就和公司给我租了个共享办公空间差不多的人来说很有帮助:

输入的处理方式:IM 上关闭不必要的群通知(只有被@才会收到提醒),持续 monitor 收到的消息并立刻归档分类(我自己加的:如果不需要产生输入,可以把5分钟能做好的事情直接糊弄完,或者加进自己的 GTD 系统,如果产生输出请看下一条)

输出后的处理方式:
1. 如果不紧急,那么回复消息之后就当它不存在,一边处理任务队列中的其他任务,一边等待 callback
2. 如果比较紧急,设置一个 timeout ,timeout 后果断找第三方介入(@其他placeholder或者上级)
3. 如果是打字说不清楚,或者要针对某个问题或者某个方案详细对齐,考虑 schedule meeting 变成非异步交流


最近有朋友和我讨论自学日语的可能性,我才意识到我虽然自诩精日(还是从没去过日本旅游的那种😅),但大学里学了1.5本みんなの日本語之后就再没有系统地学习了。今天查了一下资料,给自己列了个学习计划。
先说目的:不打算和日本人交流(排除说和写),也不打算去日本上班(排除考级),学日语主要是为了看油管视频、打 galgame 、看日本杂志。
现在我的状态:vlog类油管视频带日语字幕不暂停能猜懂一大半但其实也搞不清楚语法,语言密度大的油管视频基本上抓瞎,能够用翻译器磕磕绊绊推完 galgame 生肉,熟肉有的时候听音频能发现汉化组翻错了。

目前想要参考的主要是李先生的这篇 galgame 向日语懒人学习以及@makoto678/videos' rel='nofollow'>油管上 makoto 的油管视频语言学习。不管是把 galgame 还是油管视频作为学习材料,原理都是相通的:
- 一般来说,永远开着中文字幕你就废了😇纯小白开着也没什么问题,但我已经脱离这个阶段了
- 但你得有个查词器(不是机翻器,虽然同一个软件往往这两个功能都有),有不确定的语法或者词汇就停下查询
- 内容一开始要选简单一点的,循序渐进,比如打 galgame 你找点日常搞笑废萌别一上来就石头门
- 有条件就跟着念,加深记忆
- 切忌糊弄,有不确定的内容就弄明白,不要直接哐一下跳过
- 没了,我也不打算背单词,我也不打算看语法书了

油管工具的话 makoto 推荐了 Language Reactor Chrome 扩展,其实油管本身的文字抓取功能就挺好的了,这玩意儿主要的好处是能够在右边放一个完整的 transcript 方便理解上下文之间的 context ,再就是一键翻译方便一点不用复制粘贴去搜索了。
galgame 的话虽然主流的机翻器是 VNR ,但这东西卡得不行(尤其是上古 python 渲染的 UI),所以我自己在用 YUKI,轻量很多(我的7年老电脑还能带得动),虽然只有离线词典但基本上也够用,有不确定的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当然 YUKI 这个仓库也好几年没更新了,基本上都是跟着翻译 API 的变动而跟着打补丁,看了一眼自定义 API 扩展下的目录感觉写的也挺暴力的(比如直接把 subscription key 明文保存共享给大家用)?




杰克想,黑暗在一个地方结扎起来了。黑暗这个大袋子的开口结扎起来,吞并了许多小袋子。那些似有若无的小破洞就是星星,此外再没有一个光的破洞了。他将身子浸在黑暗里走着,黑暗似乎也渐渐浸透了他。他的存在只能使空气微微荡起细浪。这种存在被压缩得极为细小,他根本无法排除黑暗,他只能从黑暗的微粒子的细缝里穿过。

——三岛由纪夫「葡萄面包」


https://tonsky.me/blog/disenchantment/zh/

读完这篇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中的里奥妮亚城(顺带一提,这篇文章是我在等待编译的时候读完的):

谁都没有想过,他们的垃圾每天搬到什么地方去。运到城外,当然,可是城市年年在扩大,清道夫必须走远一点。垃圾量增加了,垃圾堆也高了,在更宽的周界里层层堆起来。而且,里奥妮亚制造新物品的能力愈进步,垃圾的质量也愈高,经得起时间和自然现象考验,不发霉,不燃烧。里奥妮亚周围的垃圾变成不可摧毁的堡垒,像山岭一样从四周耸起。

结果是:里奥妮亚抛弃得愈多,积存的也愈多;它的过去的鳞片已经熔合成为一套脱不掉的胸甲。城市一边每日更新,一边把自己保留在唯一可以确定的形态里:昨天的废物,堆在前天和更久远的废物之上。

里奥妮亚的垃圾可能会一点一点侵入别人的世界,不过,在它最外围的斜坡之外,别些城市的清道夫也推出堆积如山的垃圾。在里奥妮亚边界之外,整个世界也许都布满火山口,各自环绕着一个不断爆发的城市。隔开敌对的陌生城市的,是受侵蚀的堡垒,靠着彼此混杂在一起的瓦砾互相支持。


前段时间读完了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我很喜欢,而且我想正大光明地告诉全世界:我说不出为什么喜欢。

上大学之后我的阅读习惯变得非常实用主义,我读了很多非虚构文学,并暗地里以此为傲,每读一本我都希望自己能够好好记笔记,弄明白书里讲了什么,而这种完美主义让我逐渐害怕读书,虽然质量保住了,但读得也越来越少了。与此同时,我也不拒绝偶尔读一些流行快餐文学(说的就是知乎故事会),我会急切地向下滑,几乎是一目十行,只是想搞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并不想过脑子。

这种说不出的喜欢就像是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不想赶紧翻到下一页,寻求一个可解答的悬疑,从而释放自己的多巴胺;我也没有想要从这里学到什么。这是我意识到了一件事情:平静的阅读足够让人获得能量,我已经很久没有享受到一个不急于知道结局的故事了,与此相反地,我甚至希望故事的走向能够更慢些,这样才能够让我单纯地享受作者的描写本身,以及搭建的每一个情景。

Показано 20 последних публикаци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