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翻译


Channel's geo and language: China, Chinese
Category: not specified


近来有很多朋友来问询转发相关事宜,这边再次统一回复:都可以转发。
如果跨平台转发不方便注明来源的,不注明来源也可以。如果需要做修改的,做修改也可以。
感谢所有转发这边的帖子至其它平台,帮助知识和信息自由流通的朋友们。
有意一起翻译/做图嵌字/做字幕的朋友请在评论区留言。
想认识频道主的朋友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 channels  |  Similar channels

Channel's geo and language
China, Chinese
Category
not specified
Statistics
Posts filter


也许有一天
你会起床
然后决定成为一个和以前不同的人

你穿上了和以前不一样的衣服
你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你常常放声大笑
即使你以前并不是那种爱笑的人
你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了
你开始和那些你本来不熟的人打招呼了

慢慢地
你开始真正掌握你的生活

如果你想有所改变
那就去踏出改变的那一步吧
如果别人要讲闲话
那就任由别人去 source


正是那种“生孩子是责任和义务不能想不生就不生”的思想体系,让无数孩子不得不在有害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我的想法很简单,我认为每个孩子都应当是在真心实意的期待下出生的。这难道不应当是社会的共识吗?孩子的出生,不应该是因为“到了年纪必须要小孩”,更不应该是什么“堕胎禁令下避孕失误的惩罚”。孩子也是人。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会察觉到大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如果一个孩子不是在真心实意的期待下出生的,如果身边的大人们想着“没有这个孩子就好了”,这个孩子是会感受到的。

另外,当你做出生孩子的决定的时候,你不仅仅得真心实意地期待一个小孩子来到你的身边,你还得真心实意地期待一个青少年孩子/一个成年孩子出现在你的身边。我妈妈的期待就是停留在了“小孩子”上。当我不再是那个连简单的字词都会读错、任由我妈妈安排我打扮我带我去她想带我去的地方的小孩子之后,我妈妈对我的爱就到此为止了。好在我爸爸不是这样的。他爱小时候的我,爱十几岁的我,也爱成年之后的我。我在我爸爸的期待下慢慢长大了。 source


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责任用善良、用温柔、用我们小时候渴望的那种平等和尊重,去对待小孩。 source


请不要转发你不理解的帖子。

有人说如果你关心女权你一定要转发某个帖子?有人说如果你关心正义你一定要转发某个帖子?不要转发。在最坏的情况下,这个你不理解的帖子里可能全都是错误的信息。

你可以把这个帖子放到私人收藏里。然后有空的时候,你或许可以尝试去调查这个帖子到底在讲什么。你或许可以阅读那个帖子的评论区、转发区、帖文作者在那段时间发的别的帖子,也许那里有更明确的解读。你或许可以搜索这个帖子讲到的话题,也许你会找到更浅显易懂的信息。最后,你或许可以礼貌请教那个帖子的作者,询问你所不理解的地方。

总之,请不要为了表现你思想“正确”或品质高尚而去转发某些你不理解、也很可能会给别人带去误解的帖子。 source


如果你正在美国军队或美国国民警卫队服役,而你的长官突然给你下达了不合法或不合宪的命令,请拨打士兵军官求助热线(1-877-447-4487),这个求助热线能帮助你拒绝这些不合法或不合宪的命令。

请早做准备,提前记下这个号码,以备不时之需。 source


你处在跌落的边缘;你为了不至于流浪街头而疲于奔命;你为了保住工作而惶恐不安...

这恰恰是资本家们想要维持的状态 —— 因为在焦虑之中的你无法反抗老板的苛待;在疲惫之中的你无法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工资;而时时刻刻担心付不起下个月房租的你很难去关注和改变这个不公正的系统。 source


如果你愿意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支持专制和暴政,那自会有利欲熏心的政客愿意去有意破坏经济。

如果你愿意在爆发骚乱的时候支持专制和暴政,那自会有利欲熏心的政客愿意去有意在原本和平的活动里煽动骚乱。

如果你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应当开始专制和暴政,那自会有利欲熏心的政客愿意去人为创造那些“情况”。

因此,当我们反对专制和暴政时,绝不能给任何一种例外情况留出漏洞。 source


我知道,那种在社交场合里的不适与紧张不是一句“放松”就能轻易消解的,但我想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或许能为大家带来一些慰藉与启发。

我在国外读研时总是很容易陷入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局促之中。当时我的同学们大多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只有一位年长的姐姐,大约四十出头的样子,这位姐姐非常从容洒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有一次,我们同学一起去另一所大学听讲座,中途这位姐姐忽然想起自己的钱包落在了吃午饭的地方,便起身想要离开教室。她一边向台上小声致歉解释,一边快步走向前方的门 —— 结果却不小心推开了一间储藏室的门。只见这位姐姐毫不紧张,关上了门后还俏皮地说,“这间储藏室真不错!” 然后朝着出口的门走去。

当时,我们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 没有人觉得她奇怪或愚蠢,反而被她的率真和幽默所感染。后来,我开始尝试去练习这份泰然自若,渐渐的,我不再因为那些不必要的小事而那么焦虑了。

我也真心希望大家都能摆脱多余的不安,拥抱自信与自由。 source


很多描绘恐怖的社会制度的“发人深省”的小说,其实不过是把我们现在社会中被边缘的人群的经历挪到了“主流”群体身上而已。 source


有些人说什么“猫猫狗狗并不懂爱,它们只是觉得你很温暖很安全,在你的身边和你一起玩能让它们感到舒适安心而已”...

朋友,如果这都不是爱,那你告诉我,到底什么才是爱?

我看到我老公:好耶!是那个温暖又安全的人!
猫猫看到我:好耶!是那个温暖又安全的人! source


如果我们只是思考而缺乏勇气
那我们的思考不过是懦弱猥琐的思考

如果我们只有勇气而不会思考
那我们的勇气不过是愚蠢无知的勇气 source


你会起身
你会做好一天的安排

你不会强求自己做能力之外的事情
但对于你能力范围之内你想做的事情
你不会半途而废

你会在饮食上保证美味和健康
你会完成你必须得做的任务

你会锻炼身体
你会有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
你会寻找和追求属于你的快乐

你会把自己从困境中慢慢解救出来的 source


我们创作,是因为我们有想要表达的感情;是因为我们对某个物品的爱;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故事想要诉说。也许我们唱歌是因为我们想要为听歌的人带去快乐;也许我们制作礼物是因为想要为收到礼物的幸福。这些理由,难道不够充分吗? source


你们总是谴责反抗的人们使用暴力 ——

但企业宁可扔掉产品也要哄抬食品价格,
很多人因此挨饿,
就不是暴力吗?

但医疗保险公司哄抬医药费用,
得了重病的人只能破产等死,
就不是暴力吗?

但租房公司垄断房产市场,
然后有意闲置大量房产哄抬房租价格,
再将无法负担租金的租客赶出家门,
就不是暴力吗? source


甲:有时候你会在网上看到一些帖子,帖主会说,“我年轻的时候刚刚听说跨性别这个词,也以为自己是跨性别,但后来发现我自己并不是,因此我的经历可以说明现在很多所谓的跨性别只是在赶时髦。” 我想指出,你经历并不是“赶时髦”,而是在探索自我的认同。你这种探索很常见、很正常,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是很必要的。请不要用你这段完全没有问题的经历去攻击和造谣正在自我探索的年轻人。

乙: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以为自己是无性恋,但当我性别转换,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舒适的时候,我发现我搞错了。在那段时间里,无性恋社群热情地接纳了我,给我提供了很多信息和知识,告诉我“不想发生性行为”是完全可以的。现在回想起来,还好我没有在那段时间去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否则我肯定会因此受到伤害的。我直到现在都会去为无性恋社群做义工,不仅仅是因为我想帮助别人,更是因为无性恋社群对我的恩惠。在那段你觉得你自己是跨性别或者可能是跨性别的时候,很可能跨性别社群也是这样热情地欢迎了你,支持了你,帮助了你。然后你发现原来并不是这样,原来你的困扰来自别的原因,这没有问题。但你离开跨性别社群之后,立即去被刺那个曾经对你非常友善的社群?那真是太糟糕了。 source


我不知道该怎么准确地表达,但最近我一直在想那种童话故事里的“纯真”。

- 旅人走在田野中,遇到了一位拿着镰刀的老妇人;这位老妇人显然就是“死神”本人,可旅人仍像对待寻常乡间婶婶寒暄问好。
- 你在湖边遇到一个绿色皮肤的陌生人,明知他不是人类,但他开口向你讨一片面包时你还是给了他;因为你出门前母亲最后叮嘱你的话是:要善待每一个人。
- 森林深处的老者仅用一根轻盈的鸽子羽毛作为报答你的谢礼,但你仍然真心感谢地收下了;你回家路上才发现,那羽毛变成了纯金。

大多数童话故事里,那些拥有超凡力量的存在从不直接加害于人,而是你用善意行事,它就善意对你,而如果你有意作恶,那它就加诸惩罚。童话中那些最终战胜邪恶主角,往往并非凭借强大的力量或狡黠的计谋取胜,而是靠着善良的心。

我真心希望我们现在的童话作品能够多多强调这种“纯真”,而不是强调“打斗”和“计谋”。 source


祝你享受美好的性爱

如果你不希望性爱
那就祝你享受浪漫的时光

如果你也不希望浪漫
那祝你喝上最好喝的汤
再吃上最香甜的配汤面包

评论:谢谢你想到了我们无性恋谱系和无浪漫谱系的人! source


我认为我们社会对裸体的看法很奇怪

性不是什么坏事
裸体也不是什么坏事
而且裸体也不一定和性有关

—— 澳大利亚著名演员艾米莉·布朗宁 source


对于我们这些曾经因为“摆脸色/大惊小怪/小题大做”而招来责骂或恐吓的人来说,创伤引发的病理性惊恐发作在我们身上的表现可能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

我们可能看上去只是不说话了或者没有表情了。我们可能会开始打断别人的讲话。我们可能身体僵直一动不动。我们可能会变得非常顺从。也许我们不会尖叫也不会哭泣,所以别人看不出我们正在痛苦之中。我们甚至可能看上去非常正常,直到找到安全的地方才开始崩溃。 source


“你并不需要让自己变得更有趣,你需要的是学会如何更多更好地去发现和享受有趣的事物。”

就是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看待人生的视角。慢慢地,我开始不再为了给别人塑造某个特定的印象而去做事;我开始不再为了某种特定的审美价值而去做事;我开始不再老想着吸引别人来关注我。相反,我开始培养自己的好奇心;我开始学会如何真正投入到有趣的事物之中;我开始不再在意是不是有人注意到我做的事情。因为我知道,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探索,然后让自己沉浸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之中,才是生活的本质。

我们的社会总是鼓励我们把自己作为某种品牌或商品包装起来去迎合别人的审美,哪怕我们甚至根本不是网红。那些如何成功找到另一半的建议里,写满了“提升自己”、“培养各种各样可以在约会中展示自己的爱好”等等。但人生只有一次啊。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自由地因为自己一时兴起的喜欢,而去投入到某种爱好之中?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不让“成为有趣的人”,妨碍到我们真正去享受有趣的人生?放下那些外在的目的,去做我们真正喜爱的事情吧。 source

20 last posts sh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