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書庫


Channel's geo and language: China, Chinese
Category: not specified


想象、思考、怀疑、批判
*工作日4更,周末杂志*
热爱书籍,请购买正版

Related channels  |  Similar channels

Channel's geo and language
China, Chinese
Category
not specified
Statistics
Posts filter




战争的余烬: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全2册)【2013年历史类普利策奖,《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环球邮报》年度好书】.epub
5.7Mb
Embers of War - The Fall of an Empire.epub
5.2Mb
《战争的余烬》(简中+英文)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甲骨文
副标题: 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
原作名: Embers of War: The Fall of 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Vietnam
译者: 詹涓
出版年: 2017-10-30
页数: 997

一场横跨20世纪中叶、驱动国际事务中各股政治力量的传奇战争

深入讲述法兰西殖民帝国如何衰落,而几任美国领导人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发起一场成熟战争之路的非凡著作

2013年历史类普利策奖得主

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弗朗西斯•帕克曼奖、美国图书馆巴黎图书奖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瑟•罗斯图书奖

入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坎迪尔历史文学奖决选名单

《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环球邮报》年度好书

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历史著作之一

本书获誉

对于法国殖民秩序摇摇欲坠、一连串美国领导人一步步探向全面战争的道路,这本历史著作做出了平衡而深入的研究。

——2013年普利策奖评语

这本有关当代史的伟大著作融合了强有力的叙事推力、深厚的学术权威和淡定的阐述自信。

——2013年弗朗西斯•帕克曼奖评语

在《战争的余烬》中,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讲述了越南在20世纪的悲剧,从1919年巴黎和会遭到漠视,到1945年被法国重新占领,再到20世纪60年代不可避免地成为冷战祭坛上的牺牲品。这则史诗般的传奇论及的是错失的机会、自我中心与无谓的消耗,它指出的是愚蠢而非邪恶在人类历史事件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战争的余烬》深入详尽、笔法老辣,充满戏剧张力,是个强有力的警世故事。

——入围2013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Lionel Gelber Prize)决选名单,评审团评语

#历史 #政治 #殖民 #越南 #战争 #英文




生育制度 (中学图书馆文库).epub
806.7Kb
生育制度

作者: 费孝通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4-2
页数: 268

这是一本关于社会人类学的著作,是费孝通先生于抗战期间根据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的。

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但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全书通过功能的角度分析,令人信服的解释了各种历史现象以及婚姻家庭的起源;从群体与个体、历史与人生等诸多角度凸显出塑造生育制度、婚姻家庭等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 #制度 #婚姻 #家庭 #生育




Second Words - Margaret Atwood.epub
2.1Mb
Second Words: Selected Critical Prose 1960-1982 (List)

Publisher ‏ : ‎ A List; Reprint edition (August 7, 2018)
Publication date ‏ : ‎ August 7, 2018
Language ‏ : ‎ English
Paperback ‏ : ‎ 444 page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82, Second Words brings together fifty of Margaret Atwoods finest essays and reviews from 1962 to 1980,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the author. With her incomparable wit and originality, Atwood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the literary life, with insightful looks at the work of such figures as Erica Jong, E. L. Doctorow, Northrop Frye, Roch Carrier, Marie-Claire Blais, Gwendolyn MacEwen, Marge Piercy, Adrienne Rich, Sylvia Plath, and many more. In several pieces, we see the development of her ideas on Canadian ident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 as well as her controversial attitudes toward feminism, sexism, and the strange mythologies imposed on men and women in contemporary North America.

#文集 #文学 #散文 #阿特伍德 #批评 #英文




图像的死后生命_阿比瓦尔堡研究文选_李洋Chinese_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pdf
26.9Mb
作者: 李洋 主编 / 鲁明军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副标题: 阿比·瓦尔堡研究文选
出版年: 2024-8-8

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无疑是20世纪对图像理论产生最重要影响的艺术史学家,本书选编翻译了对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的研究论文,内容涵盖对他学术和思想生涯的总体评论,以及对他晚年重要艺术史代表作《记忆女神图集》的图版个案研究,并附有一篇详细的阿比·瓦尔堡在中国传入、翻译和研究的学术年表。


#图像 #艺术 #学术 #图像理论


溥儒《荒寒野牧图》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宋)苏轼

其四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诗歌




The_Roots_of_American_Order_Russell_KirkEnglish_Open_Court.epub
601.8Kb
美国秩序的根基.epub
759.4Kb
《美国秩序的根基》(简中+英文)
作者: [美]拉塞尔·柯克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汉唐阳光
原作名: Roots of American Order
译者: 张大军
出版年: 2018-6
页数: 588

20世纪70年代初,本书首次面世时,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理查德?尼克松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越南战争正走向灾难性的结局,大学正从学问的殿堂堕落成疯人院……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则为美国经济、社会和个人活力的发挥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

柯克念兹在兹的是,让美国保持自由和繁荣的那些永恒之道,而这些永恒之道就蕴藏在美国和西方文明的传统之中。

#政治 #历史 #制度 #经济 #自由 #英文




有闲阶级论.epub
392.8Kb
《有闲阶级论》
作者: [美] 索尔斯坦·凡勃伦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译者: 凌复华 / 彭婧珞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324


《有闲阶级论》为美国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的代表作之一,于1899年出版。

通过讨论有闲阶级的形成过程及其地位和价值,本书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消费”之上,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研究,也奠定了凡勃伦主要著作的理论基础。

《有闲阶级论》对社会的辛辣批评在当时激起了轩然大波。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对我们理解时下的社会仍不失为绝佳参考。

#经济 #经济学 #资本主义 #资本 #社会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epub
2.1Mb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作者: [美]斯蒂芬·P.欣肖 / [美]凯瑟琳·埃利森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译者: 罗小平 / 郝燕
出版年: 2020-8

近年来,ADHD 的发病频率突飞猛涨,已遍及美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相比 10 年前来说,美国青年患 ADHD 的比例增长了 40%。目前,已确诊患 ADHD 并接受药物治疗的成年人群体呈迅速增长趋势。注意力缺陷很痛苦,严重者有时可致人瘫痪,并使社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然而,广泛传播的错误信息、怀疑论,以及众多未解谜团都会危及关于ADHD 的诊断和治疗。

本书作者斯蒂芬·P.欣肖是 ADHD 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他在此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本书另一位作者凯瑟琳·埃利森,同时也是一名记者,曾获普利策奖。

本书问世后将会成为目前全球关于ADHA方面颇具权威的著作,内容准确、有时效性且具说服力。

本书剔除了极端观点及误导信息,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医疗健康专家、家长以及公众提供最真实的信息和合理准则。本书展现了 ADHD 现状,但并未忽视提高诊断率所带来的惊人力量。

#adhd #多动 #注意力缺陷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_自由_政治与人性_中文版.pdf
12.4Mb
Hannah Arendt and Isaiah Berlin Freed... (Z-Library).epub
2.8Mb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中文版+英文原版)
作者: [日] 蛭田圭(Kei Hiruta)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汉唐阳光
副标题: 自由、政治与人性
原作名: Hannah Arendt and Isaiah Berlin : Freedom, Politics and Humanity
译者: 孟凡礼
出版年: 2024-9
页数: 480

本书首次全面介绍了20世纪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的深刻分歧如何继续为政治理论和哲学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和以赛亚·伯林(1909—1997)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在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尽管他们作为犹太移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经历有重叠之处,但伯林非常不喜欢阿伦特,说她代表了“我最厌恶的一切”,阿伦特则以冷漠和怀疑的态度回对伯林的敌意。《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以生动的风格写成,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和激情,首次讲述了这两位杰出人物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并展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何继续为今天的政治思想提供重要教训。利用大量新的档案材料,蛭田圭追溯了阿伦特和伯林的冲突,从他们在战时纽约的第一次见面,到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不断扩大的思想鸿沟,对阿伦特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争议,他们在1967年的会议上最终错过彼此接触的机会,以及伯林在阿伦特死后对她的持续敌意。蛭田圭将政治哲学和思想史融为一体,研究了同时将阿伦特和伯林联系在一起并造成分裂的关键问题,包括极权主义的性质、邪恶和大屠杀、人类主体和道德责任、犹太复国主义、美国民主、英国帝国主义和匈牙利革命。但是,最重要的是,阿伦特与伯林在一个关乎人的条件的核心问题上存在分歧:自由意味着什么?

#哲学 #哲学家 #汉娜阿伦特 #以赛亚柏林 #人物 #自由 #政治 #英文


CHE

In this dark-grained news-photograph, whose glare
is rigidly composed as Caravaggio’s
the corpse glows candle-white on its cold altar--

its stone Bolivian Indian butcher's slab--
stare till its waxen flesh begins to harden
to marble, to veined,Andean iron;
from your own fear, cabron, its pallor grows;

it stumbled from your doubt, and for your pardon
burnt in brown trash, far from the embalming snows

Derek Walcott

#诗歌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_汉斯·贝尔廷Chinese_金城出版社.pdf
80.0Mb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
作者: [德]汉斯·贝尔廷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原作名: Art History after Modernism
译者: 苏伟/译、评注 / 卢迎华/评注
出版年: 2014-3-1
页数: 544

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撰写的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而是一部以艺术史本身为论述对象的文集。20世纪80年代中期,贝尔廷第一次提出了“艺术史终结”的论题,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延续着这一思考。本书是国内首次完整授权翻译版,书中作者引领读者重新进入艺术史的历史,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艺术史如何成为一个学科的真实进程。贝尔廷在质疑一种已经视自身为典范和标准的艺术史话语的同时,向它为了自身缘故而确立和熟用的时代、地域和风格的划分发出挑战。他激进的、以平等为诉求的艺术史观是以艺术创作本身为基础而展开的,并希望由此建立不同背景的创作者之间真切的、艺术的关联。正是基于这一点,本书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践者而言也许尤为特别:在我们不断更新的艺术史叙述中,这种关联往往在艺术史学科、文化身份和消费的种种不同形态的压力下不断地被丢失。因此,书中每个章节之后由卢迎华和苏伟结合各自当下的工作和观察而针对贝尔廷观点进行的评述与阐发,不仅会引起读者对本土当下状况的反思,同时也揭示出这一讨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艺术 #理论 #文集

20 last posts sh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