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精选


Channel's geo and language: China, Chinese
Category: Books


感谢支持和关心我们众多读者朋友,我们将从投稿中筛选出真实、善意、公允的内容,努力为大家提供一个真正服务于读者的内容精选。

Related channels  |  Similar channels

Channel's geo and language
China, Chinese
Category
Books
Statistics
Posts filter




如果你穿越回唐朝的除夜,走在街上可能会遇上一些心事重重,避开行人的妇女,怀中似乎还揣着什么东西。这是一项延续到清代,在除夕或岁首举行的占卜仪式:镜听。在除夕千灯莹耀,万户团聚之时,这些妇女大多是丈夫和孩子离家在外,仍孤身一人,她们便会默念所关心之事,对灶神虔诚祝拜后怀揣一面镜子出门。户外夜深风冷,妇女用衣服掩住镜子的光芒,还要避开来人的目光,因为绝不能让人知道她正在“镜听”,同时这期间她听到路人说的第一句话,便决定了占卜之事的吉凶。唐代的妇女们克服对黑夜的恐惧,将冰冷的镜子放入怀中,只为听见行人说一句好话。这样她远行的丈夫或孩子也许真的能够平安归来。

王建和李廓两位诗人都写过同名的《镜听词》,详细描绘了女性镜听的情形。

王建:“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

李廓:“匣中取镜辞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昔时长著照容色,今夜潜将听消息。门前地黑人来稀,无人错道朝夕归。更深弱体冷如铁,绣带菱花怀里热。铜片铜片如有灵,愿照得见行人千里形。”

对于普通唐人的一生来说,离别是太过常见的主题;把命运寄托在没有生命的铜镜和陌生人一句随口的话上,纵然显得荒诞可笑,但也让本遥不可及的团圆在即将迎来的新年有了希望。 source


看了三联那篇讲老人租房困境的文章,没想到评论区萦绕着“很正常”“没办法”“就这样”的氛围。

不能说房东没有难处,讲这些也不是为了把责任推给个人。但大家都知道35岁优化和45岁不让摆摊是荒谬而残忍的,是不是也应该能看出来60岁无处安身的可怕之处?还有人表示老人就得自己有房才行。且不说到底有多少比例的人工作几十年真能顺利攒下买房钱,考虑到医保和养老的现状,老年开支大增以至于需要卖掉房子也是一个概率并不十分低的情况。如果这类问题讨论到最后还是要指向个人必须卖得起房甚至不止一套,普通人被社达观念和绩效主义绑架就又成了必然。逃离一个困境,又掉进另一个困境。

可能人就是容易这样吧,事情没落在自己头上,就觉得主观能动性力大无穷。工作难找,你考个985热门专业的本硕连读不就好了?害怕中年优化,你早点准备一下进tz不就好了?担心医疗/诈骗/食品问题,你多了解健康/法律/食品营养和安全知识不就好了?苦于职场霸凌和骚扰,你多学学怎么高情商处事并早点升职不就好了?很多事关民生的事信息不够透明,你多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好朋友不就行了?

说实在的,把这些都做到了,意味着这个人学历闪亮、身体倍儿棒、百科全懂、情商爆表、人脉广博,还有tzn的体面工作(级别还不能低),而这些还仅仅是为了保证人生不踩中大坑。为了起码的安全感,一个人就要拥有这么多好牌,天资和运气都是高级配置。这不奇怪吗?

回到老年人的安家困境,其实那篇文章最后(小标题:不足够的保障)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几种可能。无论是zf牵头做老年人安居保底,还是中介进入市场专门协调房东担心的问题,又或者去借鉴其他地方的办法,每一个方案都不是完美的。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往往不是单一方案,而是多种方案的组合。说到底,这就是让普通人多一些切实可行的选择,A不适合你,那你可以看看B,不行再看看C,而不是A不行就啥都不行。这种探讨永远是有意义的,起码比要求个人使劲卷,以一己之力对抗一切不确定要强。

每个人都会老,更准确地说,每个人都有成为弱者的时候。我非常赞同人不能满脑子都是弱者思维,因为那是一种自我放弃,但是保留对弱者(尤其是处境和此刻的自己不同的弱者)的共情也是很重要的,这不是弱点,而是能力。

#普通人如何清醒地活#

#我们即将面临的老年生活# source


小学上到四年级,孩子对汉语言文字的兴趣已经彻底被耗尽了,说她最讨厌阅读理解,为什么要问那么多又傻又无聊的问题,她根本懒得回答。结果就是天天被老师追着抓去补课,补课就是做更多无聊的阅读理解,她心里有气又没办法,最后就考个八十多分,拉低班级平均分。她问我,语文都这么无聊吗,要是这么无聊,你怎么能天天在那看啊看写啊写。我不知道说什么,就给她读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老舍的《四位先生》,又挑了些列子、庄子的寓言,她笑得东倒西歪,几乎每篇都想背下来,然后问我,既然有这么多好东西,为什么语文课本非要那么无聊?是故意的吗?呃,我说应该是的。 source


【民法典里面关于婚姻房产分割部分又改了】

婚前真的有熟读婚姻法的必要,保护个人财产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传统婚姻里面只能看到越来越利男,隐形付出是看不见的,生育难以得到保障,婚前可以看这本书,是一个离婚律师写的,涉及到婚前婚后财产方面的案例很多,婚姻里就算不得利,至少也保障好自己的财产,电子版大家自取

好的婚姻,要守护…

链接:

提取码:3551

评论区有姐妹分享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解读,贴在下面大家也能看看 source


最低工资是一个社会的底线,它代表社会的发展蛋糕分给所有人,没有任何人被抛弃。底层的权利是需要争取的,而在一个开放社会里,他们更有可能争取自己的权利。 source


原研药清单 source

6.7k 0 207 3 51



❶ 电诈老板都换护照了,阿联酋,毛里求斯,苏里南和其他小国(成熟产业链)
❷ 菲律宾使馆曾经多次用钱赎回人质(菲律宾令人刮目相看)
❸ 大大小小园区分布在国境线不同的位置上,人来人往都需要民地武持枪护送。里面的一些园区有规矩可依,而所谓“规范”与“自由”,是一天只用工作12小时,月休一天。
❹ “赔付”是泰缅边境电诈园区普遍的规矩。没干满合同期就离开公司,需要赔偿公司为员工抵达园区而支付的旅费、蛇头的费用和打点军方的钱。同时,在这一个个封闭的飞地,离职也并不是自己可以走得出去的,返程同样需要公司来安排蛇头护送出去。不过,赔付的具体价格和规矩则因公司而异。有的公司需要赔10万上下,有的则高达三、四十万——里面通常少不了代理的层层盘剥。更有甚者,交过赔付也不放人。
❺ 正常逃走12700-34000人民币不等,但是园区老板通常狮子大开口,移民局也参与贿赂。

❻ 私自逃跑几乎不可能。到处都是“赏金猎人”。他们抓到逃跑的人,再把他们交给辖区的民族武装,赚个几百上千泰铢,克伦族士兵再把他们卖去任意的公司,一个人能卖10万人民币左右。
❼ 一些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者——父亲把儿子骗进来,叔叔把侄子骗进来,为了自己能出去。很多在里面吃尽了苦头后离开的人,回国后又会去做“代理”,招募别人进去。在中国的一些边远山区,经常一个村一个村的人被拉去缅甸。大部分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都刚刚成年,经验和资源都是在这个行业中积累的,在此之外想不到别的出路。
❽ KK园区的建立,建筑设施等只用了3年的时间
❾ 马斯克的星链技术已经被犯罪分子利用。
❿ 两个彝族青年及维吾尔族青年的遭遇,尤令人唏嘘(他们的身后是更多看不见未来的人)

mp.weixin.qq.com/s/t8y7yMyFfs7LI33zyXRMzw source


tik tok美国人特点是unserious,搞笑不怕出丑,够真,玩性格,反主流,反资本…tik tok有不少大红人其实是有各种口音的外国人,是我第一个平台看到有口音极重的红人也是第一个平台我看到不是传统漂亮的人跳舞(各种种族)会严重爆红的人。他们不是因为privilege红的,他们是因为性格有趣说话好玩红的,英国tok(那也是白人啊)也说了没了美国人在tiktok就好不玩了,他们也要去小红书,小红书也在当地下载第一。 source


Forward from: 微博精选
小红书tiktok 难民版有一些古早互联网的感觉,就是地球村,陌生的大家来相聚的好奇心和热情,虽然它是去政治化的(但我们都知道这种去政治化来自于政治),是很可能短暂的,但至少在这一刻,这种中美网友跨过墙壁和双方种种信息污染,就在一个平台对话的感觉挺好的。当然,会有高瞻远瞩的人说很快就没了,不要太乐观,但其实不是因为乐观,就是因为悲观,对互联网现状基本的认识,才会珍惜裂缝出现的瞬间,那无关什么大词,只是简单的问候、晒猫、跳舞、做菜、批改作业,因为就连这些都很易碎,才觉得这本该正常的互联网交流是宝贵的。 source


想问大家😷关于封控那段时间还保留的记忆有多少?感觉现在关于那段时间的黑色记忆已经被正面书写的历史叙事给篡改的所剩无几,真的成了无法言说的人民的记忆...

【评论】就两件事,大巴和火灾
【评论】内蒙11月底坐硬座绿皮火车14小时被遣返,人挤人箱子挤箱子,半夜火车把暖气停了被冻醒,趴在桌子上睡觉被n95口罩闷到快窒息,还要活在隔壁车厢被感染的恐惧中,到镇上被关在没有窗户的宾馆房间分不清白天黑夜7天,出了宾馆又被关在亲戚家7天,没有暖气,剩饭吃了7天,还要穿插着上课和写作业,晚上坐在沙发上哭得快背过气感觉自己快死了,出去的那天把门上的封条撕碎了扔进垃圾桶,回去自己用勺子捧着6寸的蛋糕边哭边吃完了
【评论】印象最深的还是本ip(上海)那个打死柯基的视频吧,还有那个电话亭的事情,我真是看到流泪
【评论】上网课上不明白听不懂不会写作业真的天天哭
【评论】那时候我奶还活着 但是她一个人住 老人家年纪那么大了 结果我家人想给我奶送饭都得被居委会拦着
【评论】基本上都记得,那个时候还在沪,应该很难忘掉吧
【评论】记得超级清楚 那时候每天查核酸交截图 学生没做核酸被查到的全给处分
【评论】因为平时没有做饭的习惯,刚被封的时候没有囤粮,大米和电饭煲都没有,后来小区发了主食只有一袋小米,我就用仅有的小锅天天煮小米粥,记忆最深的还属亲友来关心我,没有关心我吃不吃得饱而是有没有被感染,毕竟当时营造的氛围就是不能感染
【评论】那种感觉会记得 每次一到某些时刻我就感觉回到那段时间
【评论】那会学校经常突然通知去做检/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雨夜里排队排了一两个小时,计划随时被打乱没有自己的时间只能一切听安排
【评论】有没有人记得陕西还是哪里当时有孕妇要生产但是没做核酸 医院一直不接待导致那个孕妇流产了 source



13 last posts shown.